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热点关注

“红色龙港”的革命故事

发布时间:2017-03-03 11:35 来源:今日阳新

2月22日,天空中飘着雨,记者沿着红军街一路前行,仿佛在穿越一段历史文化长廊,光亮的青石路面和古老的房屋显得愈发神秘,仿佛有说不完的岁月故事,这里曾有“小莫斯科”之称的“红军街”,它曾见证了一段光荣的历史。
有人说,红三军团成立于大冶刘仁八,却在阳新龙港发展壮大;有人说,星星之火产生于大冶刘仁八,却在阳新龙港燎出一片红色热土。“小莫斯科”、“小汉口”等称号,使得有关龙港镇的记忆,永远呈现出一片繁华、一抹鲜红。

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当日上午,红军街一民房前,几位满头银丝的婆婆坐在小木凳上一边翻看着万年历一边聊天,旁边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的大爷靠在小木椅上,拿着一本泛黄的书若有所思地读着。
雨丝飘洒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将路面映衬得亮堂堂的。一只大黄猫悠闲地散着步,任由雨丝飘落。这一切,显得红军街和古屋多了一份神秘感。
过去,老街还是长长的石板街,如今,水泥路面代替了光滑的石板,却少古朴的风韵。特别是石板街两边的老屋,更是让人流连忘返,遗憾的是,那些老屋一年比一年少了。曾记否?就是这条老街,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1925年春,中共武汉地委派龙港籍共产党员在龙港建立了阳新最早的地下党小组,肖作舟在龙港建立了阳新第一个党支部。1929年秋至1930年夏,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等率红五军各纵队进驻龙港,开辟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成立鄂东南特委,管辖鄂赣边境地区21个县600多万人口。在此期间,相继成立了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红三军独立第三师、鄂东南工农银行、红军后方医院、兵工厂、彭杨学校等,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被红军将士誉为东方的“小莫斯科”。
迄今,龙港街保存了革命旧址70多处,有彭德怀旧居、鄂东南特(道)委机关、彭杨学校、红军医院等,其中,有36处于1981年被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6处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12处集中分布的在600多米长的老街上。这些旧址中,仍保留着当年的标语、壁画近100幅。
龙港老街,亦称“革命旧址一条街”。老街全长650米,核心区域280米,宽约5米。街道两旁的商铺,为二层单檐砖木结构瓦房,一进数重,且多建于清末。店铺前均砌有二级石台阶,店面为红漆门板。街道沿河而建,蜿蜒曲折,古朴典雅,有江南古镇的韵味。
战火纷飞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但如今站在龙港老街,仍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如歌岁月。如今的龙港老街,有革命旧址70余处,其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有70处,被国家文物局称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鄂东南红军烈士墓林长眠3011名英烈
午后,雨过天晴,太阳从乌云爬出来露出笑脸,阳光穿过幕阜山顶的云朵,洒向鄂东南的连绵山川。
这里曾奔腾着工农武装斗争的熊熊地火;红旗漫卷中,这里曾有30万优秀儿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热血壮歌。——高耸的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下,远山如黛,几只鸟儿跳动在山茶树间。树下,长眠着3011名英烈。
历史丰碑昭日月,烈士铁骨铸忠魂。红色龙港上演红色故事。
1928年,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李灿、何长工先后率领红五军五纵队以游击方式挺进龙港。
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根据中央指示,在龙港组建红三军团,辖红五军、红八军、红十六军。在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和保卫鄂东南苏区的斗争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出生入死、浴血奋 战,许多同志为革命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宝贵年轻的生命,他们的遗体由红军留守处和红军后方医院所在地的苏维埃负责就近安葬在鹅塘堪王家垴、张家祠的干塘山、黄道垅、骆家梁、岩泉、石丘等地。
为了缅怀先烈,牢记革命先烈业绩,2000年阳新县民政局将龙港境内3011具红军烈士遗骸整体迁入在现在的墓林中。据现存的墓碑记载,这些红军烈士来自于湖南平江、浏阳、江西萍乡、九江,湖北鄂城、崇阳、通山、阳新等地。英雄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旧址的岁月故事
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旧址建立于民国初年,占地二百余平方米。房屋的主人是当时的大地主陈福堂,共产党进驻龙港后,他就捐出大宅。从此,这里便成为了政府的办公楼。室内分为上下两层,下一层是厅堂和厢房,后被设为政府人员的办公室,上一层是闺房,后被设为了会议室,中间的这口天井,用于通风、采光和承接雨水,俗称为“四水归堂”。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制订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总方针后,龙燕地区率先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烈火,开展武装暴动,随后村、乡、区各级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
1929年10月,经工农民主选举,龙燕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当时设有正、副主席,土地、财务、粮食、裁肃等部门,下辖龙港、洋港、燕厦、沙洲店等地36个乡苏维埃。
龙燕区苏维埃政府从成立开始,就致力于经济和文化建设。他们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大力扶持工商业,繁荣苏区经济;创办学校,普及乡村教育;开设医院等。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巩固红色政权,龙燕区苏维埃政府还积极投入到“拥军扩红”之中,他们不仅组织运输队、救援队等支援红军,还不断发展壮大地方武装组织,配合红军作战,鼓励广大青年踊跃参军,不断为红军补充兵源。当时三乡参军人数:红军845人,地方武装2547人。
这幢旧址,于2001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5月被列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