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雨后的阳新县三溪镇龙泉村尽显深山闺秀气质,村里153户444个贫困人口背靠七峰山、铁炉山沿山脚而居。山脚路旁长满了笔直高耸的翠竹,竹林深深,但在2014年之前,村里没有人觉得竹子还能值几个钱。
“村里没有直通外面的公路,砍了大批的竹子也运不出去。”村副支书陈鸿英说,“在村里随处可见的竹子在外面整根出售一块钱一根,除去各项成本,村民到手只有几毛钱。有这把力气和精力的,出去打工都比这赚得多。”
有着大片的绿水青山,却为何一直没有金山银山?龙泉村两委班子沿着提升竹子附加值这条思路思索,竹鼠养殖跃入村民的视野。
在龙泉村泉民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偌大的竹鼠宿舍被整齐划分成几百格,墙壁上镂出通风换气的窗格。驻村工作队负责人马锐介绍,龙泉村的竹鼠宿舍是阳新这片地区最先进的。
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杨前雷说,竹鼠以竹子为主要饲料,这资源漫山遍野都是,根本用不着花钱。“等这批鼠苗繁育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把竹鼠分给合作社里15家村民养殖,以一家100只养殖量计算,小竹鼠长成两三公斤的商品鼠需要4到5个月,出售后,每户每年可收益两万元。”
提升竹子附加值的还不止养殖竹鼠。2014年,大学生杨文斌承包了260亩地,用于种植蔬菜和水稻。说起促使他回来的原因,杨文斌用艾青的那首诗说“大概是真的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年时间过去了,杨文斌的基地蔬菜种植面积翻了番,从单一播种到多元化综合养殖。去年年底,他又买回了烘干机,目光瞄准了村后漫山遍野的竹笋,“加工成笋干,利用现有打开的市场试水,提升的附加值才会变成实在的收益。”
“只要有了好项目,村里通向外面就拿出来‘硬拳头’。”面对村门口仅有的一条泥巴路,为了让种养殖产品走出龙泉走向市场,陈鸿英盘算着在这个基础上修建一条两公里左右的山地公路。“现在脚下虽然踩着是泥巴路,但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村里的致富路。背靠大山,将产业产品送出去,还需要很长的路,我们会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涂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