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信用阳新”建设的若干措施(2024年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8-13 11:30 来源: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镇(区)人民政府,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现将《全面推进“信用阳新”建设的若干措施(2024年版)》印发给你们,请对照任务清单认真贯彻落实。落实情况请于11月28日前报送至我办邮箱。

联系人:张娜;电话:7302076

邮箱:yxxxyb7302076@163.com

阳新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8月13日

全面推进“信用阳新”建设的若干措施(2024年版)

一、树立政务诚信建设标杆

(一)建立政府信用档案。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逐步建立我县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信用档案,依法归集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等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的信息。实行“政社会监督+失信问责”工作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法院、县司法局、县人社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开展诚信监测评价。持续开展政务诚信评价行动,通过“信用中国(湖北黄石)”网站设立的“政府违约失信投诉”专栏,对政府采购、债务融资、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等领域实行清单管理。配合开展政务诚信“省市联动+专项测评”,将评价结果纳入营商环境评价、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县域文明指数测评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委宣传部、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招商服务中心、县政府办公室,各镇(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违约失信治理。开展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强化对失信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信用监管、约束和惩戒,坚决整治“新官不理旧账”、招商不诚信、政策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账款、违约拖欠债务等行为。〔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法院、县经信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打造商务诚信建设高地

(四)推进质量品牌信用建设。持续实施湖北“万千百”企业质量提升行动,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信用建设。配合省、市开展“湖北精品”品牌培育行动,培育一大批诚信经营、守信践诺的标杆企业。完善信用信息追溯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食品、药品领域“一企一码”,以及食品、药品领域“一品一码”全覆盖。〔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五)加强供应链信用管理。依托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供应链信用信息共享,促进交通、商务、市场监管、金融机构等部门之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配合省、市探索建立基于供应链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供应链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做好供应链风险管控工作。〔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六)强化电子商务诚信建设。聚焦平台经济、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信用+”工程。鼓励商户公开作出信用承诺,实施“先行赔付”制度,依法建立完善7天无理由退货规则。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作用,建立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归集、信用评价、信用应用机制。〔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政数局、县委网信办、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七)优化进出口信用管理。依托企业进出口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外贸企业多维度画像系统,实施精准监管,助力打造内陆开放“新沿海”。〔责任单位:县商务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三、筑牢社会诚信建设根基

(八)打造信用城市品牌。围绕“示范+应用”,在信用场景应用先行区改革试点基础上,扩大信用场景应用范围,巩固深化信易停、信易游、信易贷等信用应用场景,打造“信用阳新”品牌。〔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九)组织诚信宣传教育。组织参加信用典型案例征集评比、信用建设成果观摩、以诚信文化和信用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等活动,各地各部门每月报送不少于1篇信用建设宣传稿件至县信用办,由县信用办统一向“信用中国(湖北黄石)”网站、省、市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介,讲好“信用阳新”建设故事。推进涵盖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诚信建设。加强重点职业人群诚信教育培训。加强对市场主体信用建设的宣传、引导和培训,营造“知信、用信、守信”大环境。〔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推行信用替代“无证明”改革。大力推行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鼓励企业通过“信用中国(湖北)”网站免费申请获取省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法院、公安、生态环境等33个领域无违法违规证明。〔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法院、县公安局、县政府办公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一)推进“两书同达+协同修复”。完善信用修复工作机制,落实“两书同达”,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同时送达信用修复提醒函。探索推进失信企业的协同修复、结果互认、信息共享,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成”。〔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直有关部门,各镇(区)人民政府〕

四、全面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十二)加强企业诚信自律建设。提高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鼓励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生产经营信用档案,引导企业设立专门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推行企业守信公开承诺制度,鼓励企业建立诚信联盟、签署诚信共同宣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三)完善企业信用新型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的记录和整合,建立完善各行业、部门企业信用档案。推动食品药品、知识产权、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医疗卫生、生态环保、价格、财政性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逐步构建覆盖全行业领域的信用分级分类评价体系,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黄石市生态环境局阳新县分局、县住建局、县卫健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医保局、县政数局、县消防救援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四)鼓励企业主动应用信用信息。鼓励企业在采购、销售、招标投标、投资合作等经济交易活动中使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扩大企业信用产品和服务在各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建立客户档案、开展客户诚信评价,将客户诚信交易记录纳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销售授信额度计量。〔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招商服务中心、县市场监管局、县政数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五、营造一流融资信用生态

(十五)配合优化信用融资“一体化”平台。配合省、市扩大平台归集整合涉企信用信息,增加联通融资平台主体数量,构建多场景联合建模,打造全省“1+17+N”三级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按照省、市规划推动水电气、市场监管、税务、政府补贴等涉企信用信息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向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放查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信用融资服务。〔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政府办公室、县市场监管局、县税务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供电公司,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六)配合构建“多台合一”服务矩阵。配合省、市推动省信用平台与省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平台(“鄂融通”)整合应用,与省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省农村资产交易管理信息平台、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省供应链平台等专业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打造全线上、全场景、全主题、全周期的融资信用服务矩阵。〔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局、县政府办公室、县政数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七)创新融资信用服务和产品。围绕阳新鞋服轻工、医药化工、文旅等重大产业发展推进“信易贷”特色融资服务,推广“301”融资模式和“银税贷”、“政采贷”、“乡村振兴贷”等产品,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更多支农支小支绿支科信贷融资产品。〔责任单位: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税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六、打造“信用+N”数智应用场景

(十八)深入推进基层建设“信用+治理”。组织开展信用街道和乡镇创建活动。建立街道和乡镇信用公开承诺制度,加大街道和乡镇政务、财务等公开力度,将工作守信践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结合未来社区建设,总结推广基层有效做法,探索优化信用换积分、积分换服务的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委社会工作部、县财政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十九)推进产业“信用+园区”建设示范。选择一批产业集聚度高、信用基础好、企业服务意愿强的园区,建立园区信用评价制度,构建具有园区特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在企业入驻资格审查、日常管理服务、单位产出考核、有序退出等方面推进园区的信用建设。〔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招商服务中心,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十)实施流域“信用+生态”工程建设。以流域为单元,推动全域城市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共用。配合省、市完善湖北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实施生态环保、水安全等领域信用评价,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责任单位:黄石市生态环境局阳新县分局、县水利和湖泊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发改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七、强化信用建设基础保障

(二十一)夯实信用制度体系。深入实施《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根据国家信用立法进程,适时研究制订我县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商务诚信监管、企业信用管理、融资信用服务、分级分类评价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夯实信用体系建设的规范标准。〔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十二)配合强化平台枢纽功能。配合省、市加强信用平台一体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与大数据能力平台、“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协同联动,打造“上下联通、横向贯通”的全省公共信用信息总枢纽。〔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政数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十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在社会信用建设创新领域先行先试,在政策制定、资金申请、人员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公共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县财政局、县政数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二十四)推动互鉴共进发展。围绕信用惠民便企联动发展,多种方式推广交流本地创新举措和经验,积极参与区域信用应用场景的合作发展,实现互认互通互享,做大做强“信用阳新”品牌。对标全国信用建设领先地区,积极开展学习借鉴、交流合作。组织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力。〔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阳新监管支局,各镇(区)人民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