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站多次剥查和观察二化螟发育进度,结合资料和天气因素分析,预计第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为5级发生(大发生),主要为害再生稻头季大田、早稻田。
一、发生时间: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羽化盛期4月24日-5月9日,高峰期5月2日;幼虫孵化盛期5月6日-5月21日、高峰期5月14日。
二、主要依据:
冬后基数:据县植保站2月14日剥查结果,二化螟平均冬后基数为32016头/亩,在最近几年里是最高的一年。
2、发育进度:我站在荆头山、军垦等地调查,4月12日剥查二化螟229头,化蛹率41.9%,羽化率2.6%;4月18日剥查187头,化蛹率46.5%,羽化率5.9%。二化螟整体发育进度比去年提前5-7天。
2022年4月18日调查数据如下:
虫态 剥查活虫数(头) 其中幼虫(头) 其中化蛹(头) 一级蛹(头) 二级蛹(头) 三级蛹(头) 四级蛹(头) 五级蛹(头) 六级蛹(头) 羽化(头)
数值 187 100 87 1 2 15 24 22 15 11
53.5% 46.5% 0.5% 1.1% 8.0% 12.8% 11.8% 8.0% 5.9%
3、种植结构:我县大部分是单季直播稻,今年有部分再生稻、早稻,是一代二化螟的取食来源。
4、气候条件:据预报,4月下旬-5月上旬,我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降水偏少1-2成,有利于二化螟发生危害。
三、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5月6日-5月21日(枯鞘激增期)。
2、防治对象田:再生稻头季大田、早稻田。
3、化学防治标准:每亩有卵块120个,或每平方丈1个枯鞘团,立即开始防治。
4、防治方法:第一代二化螟发生持续期长,各地要搞好防控的分类指导,组织农户防治。
(1)农业防治:为实现农药减量,可采取栽培避螟措施,中稻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旬以后,避开成虫在稻田产卵。
(2)生态控制:在稻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作物,为天敌提供庇护场所和食源,增加自然天敌数量。
(3)药剂防治:每亩选用以下一种药剂: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0毫升;
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亮泰、宝剑)悬浮剂40~50毫升;
10%溴氰虫酰胺(倍内威)可分散油悬浮剂20~25毫升;
25%乙基多杀菌素(爱多乐)水分散粒剂12克;
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二化螟发生严重的田块,可加5.7%甲维盐20-30克或5%虱螨脲50毫升混配,防治效果会更好,第一次用药建议在卵块变黑时开展防治。
拟稿:柯圣黄 审核:林先松 签发:刘会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