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阳新县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索引号 000014349/2025-35662 发布日期 2025-05-14 发布机构 阳新县财政局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

阳新县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5年4月28日在阳新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就阳新县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向大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4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市、县和上级财政部门决策部署,围绕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财政预算,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全力化解财政收支矛盾,持续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大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有力实现了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安全发展。

(一)公共财政预算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5687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8.1%,比上年530966万元增收24721万元,增长4.7%。

——分级次完成情况:

1、上划中央收入完成115375万元,占年初预算的87.7%,比上年120519万元减少5144万元,下降4.3%。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40312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1.2%,比上年410447万元增加29865万元,增长7.3%。

——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分项目完成情况:

1、税务收入完成167676万元,占年初预算的83.5%,比上年196287万元减收28612万元,下降14.6%。主要是受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各类政策因素影响。

2、非税收入完成272636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6.4%,比上年214160万元增收58476万元,增长27.3%。主要是大财政改革,积极盘活国有“三资”。

全县公共财政支出完成927608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4%,比上年884985万元增加42623万元,增长4.8%。主要是增发国债等上级专项和各类民生事业保障项目增支。

按功能分类: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195万元,比上年下降10.5%;

国防支出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公共安全支出31120万元,比上年增长7.6%;

教育支出197250万元,比上年增长5.2%;

科学技术支出28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9.1%;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9183万元,比上年下降11.4%;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1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卫生健康支出46098万元,比上年下降22.3%;

节能环保支出37032万元,比上年下降11.5%;

城乡社区支出62806万元,比上年下降4.3%;

农林水支出200443万元,比上年增长23.6%;

交通运输支出54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3498万元,比上年下降45.5%;

商业服务业等支出404万元,比上年下降56.4%;

金融支出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5914万元,比上年下降20.7%;

住房保障支出8107万元,比上年增长5.8%;

粮油物资储备支出4482万元,比上年增长5.3%;

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1643万元,比上年增长54.1%;

其他支出77万元,比上年下降70.5%;

债务付息支出15185万元,比上年增长7.5%;

债务发行费用支出67万元,比上年下降32.3%。

收支平衡情况:2024年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来源1167456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031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60689万元、调入资金6052万元、上年结余结转17434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转贷收入73766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291万元;2024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1167456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27608万元、线下债务还本支出32474万元、上解支出55479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312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46583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9874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7.9%,比上年222668万元减少23928万元,下降10.7%;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02749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00.8%,比上年394632万元减少91883万元,下降23%。

收支平衡情况: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来源709146万元,其中:本级收入198740万元、当年转移支付收入8606万元、调入资金30083万元、上年结余结转资金34157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437560万元;2024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709146万元,其中:政府性基金支出302749万元、线下债务还本支出297460万元、调出资金10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107937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48366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9.6%,比上年23310万元增加25056万元,增长107.5%。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48301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9.4%,比上年20640万元增加27661万元,增长134%。

收支平衡情况: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力来源48407万元;202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支出48407万元,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8301万元、调出资金52万元、结转下年支出54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四)社会保障基金预算

1、收入完成。2024年社保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39097万元(不含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已实行全国统筹),占年初预算的152.09%,比上年362176万元减少23079万元,下降6.37%。按险种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成40422万元,比上年42674万元减少2252万元,下降5.28%。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完成59730万元,比上年80086万元减少20356万元,下降25.4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完成62977万元,比上年74653万元减少11676万元,下降15.64%。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成167771万元,比上年158216万元增加9555万元,增长6.04%。

工伤保险完成5260万元,比上年3701万元增加1559万元,增加42.12%。

失业保险完成2937万元,比上年2846万元增加91万元,增长3.19%。

2、支出完成。2024年社保基金预算总支出完成353756万元(不含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已实行全国统筹),占年初预算的168.07%,比上年332697万元增加21059万元,增长6.32%。按险种分: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完成27853万元,比上年22496万元增加5357万元,增长23.82%。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完成76881万元,比上年80015万元减少3134万元,下降3.92%。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完成65342万元,比上年65629万元减少287万元,下降0.44%。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完成171771万元,比上年157998万元增加13773万元,增长8.72%。

工伤保险支出完成3823万元,比上年3931万元减少108万元,下降2.75%。

失业保险支出完成8086万元,比上年2628万元增加5458万元,增长207.69%。

3、收支结余情况。2024年本年收支负结余14659万元,滚存结余116763万元,按险种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支结余12569万元,滚存结余125934万元;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支负结余17151万元,滚存负结余84943万元;

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收支负结余2365万元,滚存结余42685万元;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收支负结余4000万元,滚存结余31445万元;

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收支结余1437万元,滚存结余1624万元;

失业保险基金:当年收支负结余5149万元,滚存结余18万元。

(五)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及债券资金情况

2024年年末债务限额2018612万元,其中:年末一般债务限额549008万元年末专项债务限额1469604万元(其中用于置换隐性债务限额720000万元)。

2024年年末债务余额1441081万元。其中:年末一般债务余额512323万元年末专项债务余额928758万元。

2024年,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壮财力、稳收支,财政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一是在组织收入上下功夫积极研判经济形势,开展税源检查,强化收入征管,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加大财税贡献扶持力度,对地方税收增长快、贡献大的企业进行奖励,提升龙头企业地方税收贡献;深入挖掘潜在财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部门和国企在资源收益上做文章,盘活国有资产,形成有效收益。二是在预算管理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从严从紧预算,大力压减各项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以及保重点项目;进一步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项目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质量,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严控财政支出;进一步规范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合理清理存量,科学规范统筹,有效缓解了县级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压力。三是在向上争取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加快阳新奋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目标,拓宽工作思路,挖掘上级政策“含金点”,多点着力、多措并举抓好“三争”工作。2024年向上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各类资金949165万元,其中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11326万元(含化解隐性债务资金298200万元)、中央和省预算内基建投资资金21871万元、增发国债资金12251万元、超长期国债资金2262万元,有力保障了我县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培财源、谋良策,助力高质量发展展现了新作为。一是加强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认真梳理国家和省、市、县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多方式、主动向社会公开,提升政策知晓度。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14830户,减免税费16868万元。22775户次企业享受“六税两费”减免[1],减免税额3184万元。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为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预算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资金3000万元用于支持培育县内骨干税源企业。三是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累计拨付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各项惠企政策资金10323万元,惠及企业944家,企业享受市场面、享受规模显著扩大。四是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按照阳新县积极创建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工作要求,努力打造“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服务链”,建立阳新县政府采购数智化监管系统,利用智能算法对海量政府采购业务数据实行自动化、常态化巡检,实现政府采购全业务、全角色、全流程线上办理。自8月份创建以来,系统试运营阶段,对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监管,各方主体的满意度和合规性达98%。

3、惠民生、增福祉,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新提升。一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落实财政教育投入责任,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各学段均衡发展,确保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2]政策的落实。全年实现教育支出197250万元,比上年增长5.2%。二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和就业扶持。全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1149万元,比上年增长15.5%,有力保障了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省政府各项就业保障政策,积极筹措就业专项保障资金,全年仅就业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等支出5517万元,为农民工、大学生培训就业创业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提供财力支持。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成2024年全县“十件实事”之一,即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建立覆盖全县镇村卫生健康医疗服务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申报投资额1450万元;建设5个城区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镇区急救站,新建一所公办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累计投入53.5万元。四是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会同民政部门持续健全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从2024年4月1日起,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城市特困供养、农村特困供养标准,城乡孤儿养育集中供养2480元/月、分散供养1550元/月;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标准为当地低保水平的2倍,做到了“应保尽保”。落实2024年全县“十件实事”之一,投入120万元用于改造、新建社区和乡镇养老机构老年人食堂,老年幸福食堂建设补贴4家投入16万元,中央福彩资金支持10家投入15万元,省级慈善组织试点资金投入30万元补贴15家村(社区)助餐点(未拨付),共计投入资金81万元。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310户,投入90.21万元,聘请第三方验收3.5万元,全部改造验收完成并投入使用。

4、促振兴、绘“和美”,农村面貌焕发了新光彩。一是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省级考核达标。严格按照上级支农政策和专项资金申报程序,以支持农村产业化、小型农村农田水利、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为重点,全年累计投入46910万元,其中本级投入19637万元。二是大力支持农业高效发展。全年投入帮扶产业发展资金5500万元,以继续加强我县水产、畜禽、水果、油茶、茶叶“五个一”等重点产业链建设,助力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和开发利用,发展地方特色品种,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解决我县农业企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等关键领域存在的问题。三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试点村及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工作。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3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名额,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900万元。

5、优结构、提效能,财政各项改革迈出了新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我县抢抓黄石市入选全省两个大财政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机遇,高标准推进大财政改革,初步实现了“国企有资本、财政有收益、债务有空间、投资有来源、发展有动力”的目标,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二是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我县国有企业退出融资平台,城发、交建、农发、矿投4家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和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均已清零,剥离政府融资功能,转型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市场化经营主体,正式退出融资平台名单;城发民爆有限公司51%股权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预挂牌,进行产权预披露公示,混改工作取得突破;县城发公司成功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摸清了国有企业“三资”底数,全县国企“三资”全口径总资产646亿元,有效资产555亿元,盘活国企“三资”29亿元。三是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全年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规模达到40448万元,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预留采购份额625万元,832平台[3]交易额933万元,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全省领先。全年政府采购预算216100万元,采购金额204200万元,共计节约资金11900万元,节约率5.5%。四是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全年累计完成114个项目评审,送审总额388400万元审减率9.9%,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合理优化债务结构。累计消化历年隐性债务848170万元,剔除棚改隐性债务138924万元,化债率达到66.8%。其中2024年全年化解隐性债务251394万元,完成年初化债目标任务的92.1%。六是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坚持有效投资、绩效管理“两手硬”,构建从项目策划、入库,到审批、建设,再到验收、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三库”[4]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到上年度的6.5倍、3.7倍、6倍。目录库转储备库、储备库转实施库转化率分别为71.2%和80%。积极推进“两算”[5]“三评”[6],已梳理纳入“两算”平台管理项目10个,结算率、决算率分别达到100%、80%。

总的来看,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取得新进展,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指导、关心支持的结果。但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存在,重点税源支撑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土地收入难达预期;非税收入增势趋缓;县级财政资金承压,资金调度难度增大;债务还款压力沉重,化债计划落实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5年预算草案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全省财政工作会议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年度中心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更为主动、更大力度持续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以更大决心、更实措施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和财政治理效能,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为我县加快奋进全国百强贡献财政力量。

(一)公共财政预算

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

2025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559000万元,比上年566600万元减少7600万元,下降1.3%。其中:

税收收入计划294000万元,比上年332400万元减少38400万元,下降11.6%。

非税收入计划265000万元,比上年234200万元增加30800万元,增长13.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450000万元,比上年435000万元增加15000万元,增长3.4%。其中:

税收收入计划185000万元,比上年200800万元减少15800万元,下降7.8%。主要是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房地产交易契税优惠等各类政策因素进行预测。

非税收入计划265000万元,比上年234200万元增加30800万元,增长13.1%。主要是结合大财政改革实际,预测近期可盘活利用国有“三资”增加。

2)财力来源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来源1061776万元,剔除一次性因素影响,比上年1075700万元减少安排1392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0000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137910万元、项目性转移支付252848万元、调入资金33000万元、一般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21435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00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收入146583万元。

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计划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000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185000万元;非税收入265000万元。

2、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结构,按上年度安排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并剔除一次性因素影响进行估算,2025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计划137910万元,比上年138403万元减少493万元,其中:

①产粮大县转移支付增加685万元;

②划转税务部门基数增加60万元;

③政法专项转移支付增加2万元;

④公安司法转移支付增加25万元;

⑤农业人口市民化减少244万元;

⑥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补助减少21万元;

⑦特岗教师转移支付减少1000万元。

3、项目性转移支付收入计划

2025年项目性转移支付收入计划252848万元,比上年276262万元减少23414万元。主要是根据省厅提前下达指标估算。

4、调入资金计划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调入33000万元,比上年减少调入资金25000万元。

5、上年结余结转收入计划

2025年上年结余结转收入计划146583万元,比上年112186万元增加34397万元。

6、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计划

2025年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计划20000万元,比上年40000万元减少20000万元。

7、线下一般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计划

2025年线下一般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计划21435万元,比上年15849万元增加5586万元。

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计划891260万元,按照支出精细化管理要求,精准施策,与上年892105万元基本持平。其中:本级支出630949万元、省级专项支出143728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支出96583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支出20000万元。

1、本级支出计划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本级支出计划630949万元,比上年563657万元增加67292万元。

2、省级专项支出计划

2025年省级专项支出计划143728万元,比上年196262万元减少安排52534万元。

3、上年结余结转支出计划

2025年上年结余结转支出计划96583万元,比上年92186万元增加4397万元。

4、新增一般债券支出计划

2025年新增一般债券支出计划20000万元,比上年40000万元减少20000万元。

5、上解支出

按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测算,2025年上解支出计划37138万元,比上年51108万元减少13970万元。

6、线下债务还本支出计划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线下债务还本支出计划共计33378万元,比上年32474万元增加904万元。其中:一般再融资债券还本21435万元、其他自主偿还债券本金11943万元。

7、结转2026年支出计划

2025年公共财政预算结转2026年支出计划10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4)收支平衡

2025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来源1061776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0000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137910万元、项目性转移支付252848万元、调入资金33000万元、一般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21435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20000万元、上年结余结转146583万元);公共预算支出891260万元(本级支出630949万元、省级专项支出143728万元、上年结余结转支出96583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支出20000万元),上解支出37138万元,线下债务还本支出33378万元,结转2026年支出100000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1)本级收入计划

2025年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计划203250万元与上年203100万元基本持平。其中:土地出让收入188000万元,主要为自然资源局实征计划158000万元、新港计划30000万元;城市配套费收入1000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1800万元;专项债务对应项目专项收入12450万元。

2)财力来源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来源298360万元,比上年389865万元减少91505万元,下降23.5%。

1、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收入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03250万元,比上年203100万元增加15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减少1200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减少300万元、专项债务对应项目专项收入增加12450万元)

2、转移性收入计划

2025年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收入计划8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3、调入资金计划

2025年无调入资金计划,比上年减少41500万元。

4、专项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计划

2025年专项再融资债券转贷收入计划7110万元,比上年57265万元减少50155万元。

5、新增专项债券转贷收入计划

2025年新增专项债券转贷收入计划8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3)支出安排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计划298360万元,比上年389865万元减少91505万元,下降23.5%。

1、本级支出计划

2025年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计划194111万元,比上年212250万元减少18139万元,其中:城乡社区支出173661万元、债务付息和债券发行费支出20450万元。

2、转移性支出计划

2025年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支出计划8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3、新增专项债券支出计划

2025年新增专项债券支出计划80000万元,与上年持平。

4、债务还本计划

2025年共计债务还本计划16249万元,一是专项再融资债券还本7110万元,比上年57265万元减少50155万元;二是自主偿还专项债券本金9139万元,比上年32350万元减少23211万元。

4)收支平衡

2025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来源298360万元,支出计划298360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1)收入安排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计划30280万元,比上年40450万元减少10170万元,下降25.1%。其中:利润收入3200万元、股利、股息收入80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收入27000万元。

2)支出安排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计划30280万元,比上年40450万元减少10170万元,下降25.1%。其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230万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20000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0万元、调出资金10000万元。

3)收支平衡

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计划30280万元,支出计划30280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平衡。

(四)社保基金预算

1、收入预算。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47735万元(不含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已实行全国统筹),比上年增长11.11%。按险种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8104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85362万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649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84058万元、工伤保险1562万元、失业保险2159万元。

2、支出预算。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总支出240305万元(不含企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已实行全国统筹),比上年增长14.17%。按险种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3021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支出85362万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出3643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出83337万元、工伤保险支出2602万元、失业保险支出2358万元。

3、收支平衡。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47735万元,202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40305万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743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结余788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结余0万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结余6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结余721万元、工伤保险负结余1040万元、失业保险负结余199万元。

(五)2025年财政工作重点

1、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夯实收入盘子,全力“稳增长”。一是坚持依法依规征税收费,稳住财政收入基本面。加强税费征管,确保税费收入颗粒归仓。强化财税协作,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调研分析,扩大收入组织范围,拓展收入增长空间,深挖收入增长潜力,切实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及时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督促土地出让收入及时入库,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完成预期目标。二是持续加大财源培育力度,夯实财政增收基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放水养鱼,培植税源。向内挖潜盘活存量资金、资产、资源,拓宽财政增收能力,在“一账一表”[7]基础上,以“确认确权确值”为重点,加大国有资源挖掘力度,提升资产品质,以“用、售、租、融”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资源,形成高质量增长能力源。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助力企业解忧纾困。把项目资金争取作为重中之重,紧盯省政策动态和资金投向,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衔接汇报,配合项目主管部门,全力做好项目谋划、包装、申报工作,竭尽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为财政稳健运行提供保障。立足强县工程,加大中央、省级相关政策研究,主动与上级对接,精准争取上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纾解县本级财政收入压力。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谋发展”。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直达资金政策。坚持“项目细化、快速直达、强化管控”的原则,全面助推惠民政策落地,确保财政资金按规定用途精准发放、快速直达,直接惠企利民。二是加力推进稳增长促发展政策落实。贯彻实施一揽子稳经济、促发展政策措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和引导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全力提供要素保障,全面落实激励奖补等政策措施。三是聚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国家、省市关于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若干政策措施,用好用活积极财政政策,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国债资金的投资拉动作用,支持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文旅活县;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大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重点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基本药物配备、药品零差价、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财力补助、村卫生室补助等政策措施,全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投入。五是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认真做好中央、省市县各级衔接资金的筹集和拨付工作,灵活整合各类资金,力争2025年县级衔接资金投入不低于上年。继续加强对和美乡村试点村、美丽乡村示范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的管理,同时积极向省财政厅争取和美乡村试点村名额以及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资金和中央、省级补助资金

3、克服收支平衡压力,兜牢三保底线,持续“保稳定”。一是足额安排“三保”预算。按照2025年国家“三保”清单目录,严格对照“三保”范围,结合各项保障标准,足额编列“三保”预算。2025年我县“三保”预算支出487040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4.65%,其中保基本民生239731万元、保工资213764万元、保运转33545万元。二是优先安排“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及时拨付“三保”经费,按照政策规定和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各类民生资金,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付资金,挤占挪用“三保”经费。强化库款管理,保持合理库款水平用于“三保”支付。三是严格贯彻执行“保工资”各项工作。切实保障财政供养人员特别是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社保等支出,按月支付,保障各单位正常运转,特别是义务教师队伍稳定开展教学工作。落实每月工资需求报送、执行“保工资”专户专调机制等工作,加强“保工资”相关预算资金支付的监管,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4、锁定债务“清零”目标,严控新增债务,全力“防风险”。一是防范隐性债务风险,千方百计化解隐性债务。快推进隐性债务化解步伐,对照隐性债务化解目标,多措并举、筹集偿债资金。拓宽渠道盘活存量资金,全力处置部分闲置优质的国有资产用于化债。积极向上争取拟使用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确保我县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全力压降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助力融资平台退出。通过存量资产盘活,增量资产注入,收并购、混改等多种途径做大平台公司资产,并将闲置资产资源变现,用于偿还平台公司到期债务。鼓励并支持平台公司通过债务期限优化、债务置换、贷款展期、债转股、存量资产转化、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公益性资产置换、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方法,压降平台公司债务。全力支持平台公司隐性债务清零工作,千方百计筹措化债资金,特别是争取置换债券,将平台公司隐性债务置换到政府法定债务上,让平台公司能够符合退出融资平台先决条件。三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本息到期兑付力度,成立清收专班。严格按照2025年度债券本息偿还计划, 持续做好法定债务本息偿还,确保政府债券本息100%兑付,不出现逾期。成立自平衡专项债券本息清收工作专班,抽调人员,落实专人专班对自平衡专项债券进行跟踪问效和催收入库。

5、聚焦大财政体系建设,积蓄发展动能,奋勇“谱新篇”。一是在深入推进“三变”[8]转化上狠下功夫,深化“三资”清理盘点,切实把分散在各领域的国有“三资”全部纳入“一账一表”管理,破解“三确”工作难点,切实打通资源变资产的通道,开展市场化运作,推动更多资产盘活利用。二是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上狠下功夫,积极化解存量债务,突出抓好国资国企改革,提升国企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建立财政、国资、金融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更好统筹化债和发展,推动形成有效债务。三是在建强做实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平台上狠下功夫,建好用好“三库”,确保新增项目应纳尽纳、规范管理;抓好项目评价、行业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提升项目效益,扩大有效投资。四是在大力推进审计前置监督上狠下功夫,聚焦项目前期、建设、结算、决算、运行各环节,强化全过程审计,确保项目建设更高效、资金投入更有效,切实以大财政体系改革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新的一年,新的奋斗!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财政部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关心和监督下,坚定信心、担当作为,持续用力、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年度预算目标,为我县加快奋进全国百强多做贡献、再立新功!

1.“六税两费”减免政策:指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种税费,包括资源税(不含水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2.“两个只增不减”政策:指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3.“832平台”: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是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四部门指导下建设的,于2020年1月1日上线运营。该平台的全称是贫困地区网络销售平台,旨在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自产自销,推动脱贫。

4.“三库”:指项目目录库、储备库、实施库

5.“两算”:指竣工结算、财务决算。

6.“三评”:指项目绩效评价、行业绩效评价、综合绩效评价

7.“一账一表”:指对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资产进行清理盘点后,省、市、县三级编制形成的“一本账”(国有“三资”总账)和 “一套表”(全口径资产负债表、有效资产负债表、近期可利用资产明细表)。

    8.“三变”:指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