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晚报 首席记者 石教灯/文 记者 石勇/摄)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阳新县王英镇新屋村经历过三次搬迁。最近一次搬迁,他们终于在仙岛湖与北山之间的一片丘陵地带安定下来。但贫困的底色,却如影相随。
2015年底,全村386户人家,仍有34户生活在贫困线下。新春又至,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1月21日,东楚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新屋村,与村民同吃同住,感受新屋村的点滴变化。
“苦日子到了头”
冬天的新屋村,往日的繁茂、丰实、凝重都已走远,放眼望去,全是萧索、单调、沉寂。鸟雀绝迹,虫子们早已钻进泥土里。在村庄中央的小路上徒步行走,没一会儿,鞋面就会被寒夜的露水打湿。
季节的冷峻面孔下,却处处流动着火热的温情。
严寒将村里人撵进了屋子。外面刮着刀子般的风,屋里生着温暖如春的火炉。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围炉而坐。男人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在跳动的火焰中天南海北地聊着天。女人忙着做过节的食品,腊鱼腊肉在炉火的烘烤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古人说,围炉听雪雨,饮酒话桑麻,大约就是这种意境。
推开村西头贫困户尹传细家,一股暖气扑面而来。64岁的主妇尹传细笑容满面。她笑着对东楚晚报记者说,这是家里过得最好的一年。大儿子夫妇在深圳打工,收入虽然不高,但平平安安。二儿子是智力残疾人,没有居所,是政府出钱帮他盖了新居。新居离家不远,已经乔迁。这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市里的扶贫工作队在村里实施的光伏太阳能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户都有股份,我们家能分3000元。”尹传细说。
这样的喜讯,在新屋村处处都能听到。村民殷佑君,2013年遭遇车祸,右腿截肢,生活举步维艰。他家附近有一所学校,人流量大。2016年5月,扶贫工作队出谋划策还出资,拿出4500元帮助他和妻子在学校门口开了家早餐店。
“到学生放假止,一共赚了5000元。”殷佑君伸出一只手比划着说道,笑容从他满是沟壑的脸上散开。
此外,他还在村里的光伏扶贫项目上获利3000元,利用家里的房子经营农家乐,赚了2000余元。再加上其它零碎收入,年收入远超1万元。
说话间,殷佑君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走了进来,手里搬着一大箱熏鱼熏猪蹄。殷佑君说,这些熏制品是给游客准备的。村子离仙岛湖风景区不远,等到了旺季,他要把家里的农家乐搞得更红火。
“股东”石则黄
从殷佑君家出来,已是晚上8点多。月亮静静地挂在霜天一隅,像是铺满霜花的圆盘。村里树木草叶上,结起了针尖般的霜花。大地一片岑寂。
沿村中道路步行约十分钟,贫困户石则黄家便到了。这是一栋有些旧的农宅。主妇们正在厨房忙碌,孩子们坐在爸爸身边,在火炉边昏昏欲睡。几天前,在深圳打工的两个儿子先后回家,嫁到四川的女儿也选择回娘家过年,石则黄心里格外高兴,没开口,笑容便溢了出来。
他告诉东楚晚报记者,他家去年参股村里的养鸡项目,入股5000元,3000元是扶贫工作队出的,自己只用掏2000元。“前几天分红,有5000元。”他说。此外,光伏扶贫项目即将分红,村里已经告知每户有3000元。仅此两项,他家去年的收入便达8000元。
展望新的一年,石则黄心里已有明确思路。他说,今年分的红,他要留下5000元追加投资,增加股本。明年撸起袖子加油干,收入还会翻番呢。
像石则黄这样精明的贫困户,在新屋村还有很多。同行的村支书尹定文介绍,为确保贫困户2016年如期脱贫,该村积极发展扶贫产业,让贫困户以产业为支撑,增加收入。前年村里组织26户村民入股创办仙野生态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开发清水鱼虾、山野菜等仙岛湖土特产品,走“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民增加收入。去年安置15户贫困户就业,月工资在1100—1800元。同时,该村通过发展“农家乐”带动脱贫,目前已有家庭旅馆、酒店30家,吸收贫困人口30人就业。
同时,市扶贫工作队在新屋村实施的光伏太阳能扶贫项目,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对34户贫困户每户安装3千瓦光伏,实现每户每年增收3000—4000元,村级集体安装60千瓦光伏,实现村级集体收入6万元。通过发展产业,全村34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刨去穷根,贫困户信心十足,都在酝酿着朝致富的路上走。
为了留守的孩子
夜渐深,新屋村村民李朝干的过年猪已料理完毕,一半猪肉被左邻右舍购走,剩下一半,留着节间待客。
这位建筑工,在去年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工程——终于为自家盖了一栋楼房。共四层,他伸出四个指头强调。晚间,他喝了一些酒,微醉。妻子、女儿、孙子、孙女围坐在旁边,他放下这个,抱起那个,嘴巴笑得合不拢。
他妻子周想弟站在门口,注视着这一切,若有所思,问从深圳打工回家的女儿:“明年怎么打算?”
“是出去打工,还是留在家里陪孩子,我还没下定决心。”女儿回答。她有三个孩子,双胞胎女儿已经16岁,上中学,小的是儿子,上一年级。三个孩子在家里留守,她内心不安,在外出打工的问题上有所摇摆。春节说快也快,等过了元宵节,和孩子又是一场撕心裂肺的离别。
周想弟看了看女儿,语重心长地说:“还是留下来吧,你想想,外出打工挣钱是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孩子吗?你陪在身边,对孩子好。”
女儿抬头望了望妈妈,点了点头。
从他们家出来,东楚晚报记者也仿佛松了一口气。
风越来越冷了,但月亮却越来越干净、明亮。那些结在草木上的露珠,已经开始有了硬度。沿着道路往前走,远远便看到五保户石绍福忙碌的身影,以及他不断打嗝发出的响声。
61岁的石绍福,去年患上食道癌,在北京治疗花了6万元。除去政策报销部分,还有2万多元缺口。说起这些,他脸上满是忧色。出院后,身材高大的他瘦了一大圈,原本擅长的木匠活再也不能做,于是开起了豆腐摊。妻子与他年龄相仿,是老来组合的一对。腊月里,豆腐供不应求,老两口常常忙到深夜。
我们坐在火炉前聊天的工夫,豆腐浆已经磨好煮热,老人坚持要记者喝一碗,记者放到嘴边,一股清甜的香水扑入鼻间,但内心却泛起一阵酸楚。可老人对自己的境遇却不以为然,他说,去年扶贫工作队送来了3000元,自己每月还有五保户补贴款428元,老人费70元,“加上豆腐摊每天赚的几十元,日子能过去。”
冬天里的新绿
火炉边的聊天,总会传来一两个不好的消息,如,村里的哪个老人“老了”。这时,总有人聊起那些熟悉的名字,云烟般逝去的往事,然后是一声长叹。感叹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不再。一群人在村庄里的悲欢离合,赶不上年轮飞奔的速度,当昨天的少年变成老翁在今天离去,谁也没有太在意远去的青春。
夜里,东楚晚报记者睡在村民尹家中家。这是一栋三层小楼,坐落在仙岛湖的一处湖汊附近。在旅游旺季,二楼和三楼9个房间,能给他们一家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此外,尹家中在岛上一处景点工作,每月还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在新屋村,他们已经率先过上了小康生活,悠闲自由。他们家没有火炉,却有电炉和空调。女主人王带娣嘘寒问暖,让东楚晚报记者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推开卧室的窗户,能看到远处的仙岛湖。月光洒满田野,大地一片静谧。屋外时而传来一两声狗叫。随后愈来愈静,整个乡村甜甜地睡去。
早晨,夜里落的霜将大地染成了白色。屋旁的地里,拂开霜花,绿油油的麦苗儿在鼓着劲地长。冬天里也有新绿,而且正孕育着一个勃勃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