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汪武颈村:发展产业拔穷根
索引号 000014349/2017-04172 发布日期 2017-04-27 发布机构 黄石日报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汪武颈村:发展产业拔穷根

24日,阳新县白沙镇汪武颈村汪老组村民舒秋花在该村王悬农场除草、打药,当天一起干活的还有同村的石菊香、董群英等6位村民。
   今年55岁的舒秋花,其丈夫因拉血呕血做了大手术,花费了9万元,成为贫困户。她长期在王悬农场务工,年收入有1万多元。
   王悬农场位于汪武颈村王悬组,已经栽植杂柑、桃子、橘子等多种果木200多亩,常年需要七八个人务工,农忙时节更多。
   这是汪武颈村发展产业,改变命运的一个场景。
   汪武颈村原是一个缺产业的落后贫困村。“什么也没,还脱什么贫?”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汪武颈村,村民对脱贫却没有信心。
   面对此情此景,新上任的两委班子成员发起了一场静悄悄的脱贫攻坚战。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第一步就是走村串户和村民聊天,鼓励村民树立信心;接着,通过精准识别,找准贫困对象,挖掘出贫困根源,开始在产业发展上探路。
   2016年,村两委率先把目光投向光伏产业,利用村委会办公楼楼顶和村小学楼顶,建起了40千瓦的光伏发电。
   独木难支。村两委不断思索,全面谋划产业发展路径。矿山资源不足,既是短板,又是优势。
   当其他村的山场开发留下累累伤痕后,汪武颈村留下的青山绿水便成为脱贫攻坚的“风水宝地”。
   好山好水能做好产业,隔壁珠林村能人马辉贞提前看到了商机,在王悬组建起了王悬农场,发展林特经济,安排贫困户就业。
   在白沙镇区做生意多年的刘亮,看中了泉家垅水库,承包了周边200多亩土地,建起莲子基地和养鸡场,发展综合种养殖产业。
   村里通过金融扶贫,协调各种事项,鼓励贫困村民入股。刘亮以基地和养鸡场作抵押,贷款建起了厂房、购买了鸡苗,种上了莲子,红红火火火搞起了产业。
   刘新组贫困户刘修江肢体残疾,入股基地后,每年年底可分红3000元。大塘组贫困户黄朝龙也以同样的模式获得收益。
   如今,刘亮放心抓生产、一心促销售,基地和养鸡场的生意越做越大,产品销往湖南、江西、广西等地。
   个体老板汪顺明看到了机遇,迅速“凤还巢”。汪顺明是汪武颈村汪老组人,但从小迁入阳新县城居住,创办了湖北砂白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看到村级发生的变化后,将公司迁回家乡,投资200万元钱建起砂浆王厂,长期安排1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如今,贫困落后的汪武颈村,正通过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拓宽贫困户增收路径。(田城 蔡克智 姜孝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