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白沙镇:车间进村 贫困户搭上就业顺风车
索引号 000014349/2017-04224 发布日期 2017-09-22 发布机构 今日阳新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白沙镇:车间进村 贫困户搭上就业顺风车

13日,在白沙镇韩家山村的手机加工厂房里,41岁贫困户韩斗建双手拿着小型电焊,正专心致志地焊接手机的一个零部件。
“心里踏实了,不再担心养不活两个儿子了。”韩斗建笑着告诉记者。原来,多年前,他在外地务工摔伤导致身体落下残疾,不能再干重活,家庭瞬间陷入困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里引进企业,他在家有活干有钱赚,一家人的日子也有了着落。
记者了解到,除了韩斗建,还有十几名贫困户在这个手机加工厂做事。“我们村有20户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进了手机加工厂干活,每个人一个月能拿2000元左右的工资。”韩家山村副主任洪登华告诉记者。
引进企业解决贫困户就业
韩家山村有453户,1975人,虽然不是贫困村,但也有20户贫困户。为了解决贫困户脱贫,村委会5名村干部经常开会研究办法。
“我们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村里也没有发家致富的资源,更没有任何企业,让贫困户脱贫,我们也是煞费脑筋。”洪登华告诉记者。
在一次大会上,村妇女主任马玉华说,在深圳办厂的外甥想回家办个分厂,目前正在找厂址呢。马玉华这一提醒,让村委会另外几名村干部顿时来了精神。“这是个好法子,要是能让你侄子落户我们村办厂,村民就有赚钱的路子了。”
于是,大家先让马玉华给外甥做思想工作,并且答应解决厂房问题。2015年年初,在去姐姐家拜年之际,马玉华找到侄子冯进军,“你想回家办厂,我们村有厂房,村里又有许多在家带孩子的妇女,你把厂落户到我们村,既解决了厂房问题,又帮我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一举两得啊。”
听到姨妈说能帮忙解决厂房,还能帮忙解决招工问题,冯进军立即心动了。“可以,但我要先去实地看看再说,行不,姨妈?”冯进军虽然心动了,但考虑到办厂是个大事,不能马虎,决定先看看情况再做打算。
“当然行啊,韩家山村随时欢迎你去实地考察!”马玉华高兴地拉着冯进军的手说。
经过几番考察和对比,冯进军决定把建分厂的厂址落户在韩家山村。此时,冯进军已经在白沙镇街上和珠林村建了分厂。
贫困户一个月能赚两千元
2015年下半年,冯进军把厂房落户到韩家山村的一个老学校里,每年只需给村委会2000元的房租。因为自己事情比较忙,冯进军请来了堂弟冯进明负责管理韩家山村的分厂。
同时,韩家山村村委会帮着冯进军在村里及周边打招工广告,吸引了不少村民报名。
当天,记者在冯进军的厂房内看到,员工除了韩斗建是个男的外,其余的都是女员工。“这些女员工都是在家带孩子的。”洪登华告诉记者,这些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里,又能赚些钱补贴家用。
“真是太好,再不用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务工了。”贫困户陈晚霞这样说,“我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在读中专,另外两个孩子在读村中,家里还有个80多岁的婆婆,为了照顾孩子和老人,我留在家里,老公在外面工地做小工,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
“现在好了,我不但照顾了家里,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也能赚一两千块,减轻了丈夫的负担。”陈晚霞说,她家离厂不到两百米,下午5点半下班后,走几步路就到家了。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只要手脚都能动的贫困户都到厂里做事。”洪登华说,“我们的想法是,争取让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活干,至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实行兜底方式,让他们也脱贫。”
记者了解到,除了本村的贫困户在这个电子加工厂里做事外,隔壁枫树下村也有贫困户在这工作。“那个女员工就是枫树下村的贫困户,不会说话,今年60多岁了。”工厂负责人冯进明告诉记者,“都是手工活,也不复杂,也不累,做在椅子上工作,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可以干。”
韩家山村除了这个加工厂,还有一个养殖场。“养殖场是去年开的。”洪登华说,也有几个贫困户在养殖场里做事。
记者在韩家山村看到,通村公路都安装了路灯,村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路两边还栽种了桂花树。“我们正在创建绿色示范村。”韩登华笑着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