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索引号 000014349/2014-00542 发布日期 2014-05-29 发布机构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阳新县交通运输局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环评单位: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4-5-28
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工程(送审版)》编制工作,即将报送黄石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现向公众二次公示如下内容:
1、公众索取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⑴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和索取补充信息的方式
公众可以在相关信息公开后,以电子邮件、信函方式向环评单位及建设单位咨询。
⑵公众索取信息的期限
2014-5-28~2014-5-7。
2、联系方式
⑴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名称:阳新县交通运输局
联系人:王科长
联系方式:13507232437
⑵ 项目评价机构
环评机构名称: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223号)
地址:武汉市中北路岳家嘴普提金商务中心B座1835室
联系人:吴灯勇 联系电话:027-86617655
传真:027-86617655 电子邮箱:305710786@qq.com
3、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征询对象:主要是项目所在地相关乡镇及周边相关者,欢迎社会各界对本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
4、主要事项:本次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征求有关本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请公众就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公众在发表意见的同时尽可能提供详细的联系方式。

国环评证乙字第2223号




阳新县交通运输局
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六月

1 总论
阳新县东部沿江规划有阳新产业扶贫省级滨江综合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滨江试验区)、富池医药化工工业园、富池循环经济产业园、富池新型建材产业园及富池长江港口,未来将成为阳新县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该区域向东仅有一条乡道,而且该公路存在技术等级较低、路面质量较差、平面指标较低等问题,极大影响了阳新县东部滨江试验区、港口码头的经济联系。“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项目”的建设将有效连接滨江综合开发试验区和阳新县城,形成便捷的客货运输通道。同时,本项目作为武穴长江公路大桥的南岸连接线,与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麻穴高速公路一起为阳新至武穴以及黄冈市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条快捷通道,对于发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的功能,加强阳新与武穴市的交流与联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阳新县交通运输局委托福建高科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接受委托后,评价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工作,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和技术文件要求,编制完成了《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
2 建设项目概况
2.1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至富池镇公路项目
(2)建设性质:改扩建
(3)建设单位:阳新县交通运输局
(4)线路地理位置、走向及主要控制点:本项目推荐方案全长7.2公里。起点位于来佛寺附近对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富池互通,沿江布线,终于龙眼塘附近与S308兴国至富池一级公路对接于S203。
推荐方案主要控制点有:起点、富池港航管理站江边小区、富池口居委会、金堡二组、兴达矿业有限公司、富池远大医药、利福达医药化工、甘宁公园、富池完中及终点。
(5)工程占地:本项目拟用地总面积21.8827公顷(328.24亩),其中农用地17.3473公顷(260.21亩),建设用地1.6667公顷(25亩),未利用地2.8687公顷(43.03亩)。永久占地面积21.89hm²,临时占地面积5.42hm²,占地类型包括了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类型。
(6)公路等级:二级公路,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度12m。
2.2拟建公路现状
本项目涉及的老路现状基本为四级公路,设计速度不足20km/h,路基宽度为4.5m,路面宽度为3.0m,土路肩宽度为2×0.5m,路面类型为水泥砼路面。
平面线形差,且老路现状基本为顺现场地形而建,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导致老路利用率太低,本次改建仅能利用其老路通道。
老路排水、防护除了局部路段(例如较大的村镇)现状尚好以外,其余大部分路段的排水防护不甚理想。
老路仅局部路段设置有少量涵洞。涵洞主要表现为数量不足,位置设置不合理,局部被淤泥堵塞,排水不畅等。
本项目老路现状为开放式道路,沿线村镇分布较为密集,交叉量过多,除少数几处为与等级路的平交口外,其余均为与等外级路平交口,且设置不甚合理,对主线行车安全性影响较大。
另外,老路均未设置标线、标志、标牌、百米桩、公里碑等。
总体来看,本项目老路交通安全设施严重缺失。
3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3.1生态环境
本项目不经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根据公路规划线路沿途的自然地理状况、植被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项目区生态环境基本情况如下。
项目区属丘陵区,山势相对较缓。受人类活动影响,原次生植被-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已遭到破坏,被人工植被所取代,多数地区植被类型为人工林、经果林和农作物。其中人工林主要为中、幼龄林针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为主、经果林以板栗、柑桔、甜柿、油茶、油桐和核桃林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于村庄周边地势平缓、开阔的农田和山坡的梯田中,以水稻、芝麻、高粱、玉米、红薯、大豆、棉花及各种时令蔬菜等作物为主。另外,河流、水库岸边和山脚下常分布有次生灌丛,常见的主要为牡荆、马桑、野蔷薇、火棘、杜鹃、五节芒、蕨类等;有些灌丛中散生着一些阔叶树种,如枫香、青冈栎、栓皮栎、桤木、乌桕等。项目沿线由于人类活动干扰,自然生境斑块比较分散,面积比较小,基本上没有大型野生动物分布,但局部地区仍有一些如蛙类、蛇类、雀形目鸟类和鼠类、草兔等小型野生动物活动,也包括一些省级保护动物如中华蟾蜍、黑斑蛙、泽蛙、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鼬獾、猪獾、赤腹松鼠、喜鹊、灰喜鹊、大杜鹃、四声杜鹃、大嘴乌鸦等。除了一些隼型目的鸟类外,基本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
3.2声环境
根据本次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监测点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要求,说明拟建公路沿线声环境现状质量较好。
3.3地表水环境
项目区域内的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长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标准。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项目沿线长江的各监测项目单因子评价指数均小于1,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4环境空气
项目所在区域NO2、SO2、TSP最大浓度占标率均小于100%,项目所在区域的NO2、SO2、TSP监测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
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1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大部分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的途径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割土地,改变土地利用性质,使沿线耕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路基取土开挖路垫,弃土破坏地形、地貌和植被,并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工程活动扰动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对沿线生物的生存将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1)工程永久占地的影响分析
工程总长7.2公里,永久占地21.8827hm2,平均工程占地为3.0hm2/km,属于交通部1999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中二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用地范围2.7182~3.1219hm2/km内,因此,本工程占地是合理的。
(2)路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路基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本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如下:
①水土流失的影响
由于挖方时造成表土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如遇降雨,易产生水土流失。
②阻隔影响
路基施工,切割生境,有碍动物通行。路堑疏干地下水,形成干旱的上边坡,使坡上段植被受到影响,同时也阻隔当地居民的通行,对交通、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③安全影响
山路段路基施工深可能产生高大边坡,形成崩塌、滑坡的安全隐患。本工程路线所经地段有地质不良地段,必须认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做好边坡的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工程。
(3)对沿线植被影响分析
①公路占地引起的植被生物量损失
项目在施工阶段由于对地面进行开挖或填筑,使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地等遭受砍伐、铲除、掩埋及践踏等一系列人为工程的破坏,而这种变化若是路基占地部分,则是永久的无法恢复。通过植被恢复,可大大减轻公路占地造成的植被损失。
②公路施工对植被的影响
项目施工过程中,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挥洒的石灰和水泥,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原材料和废弃料的处理,对于运输车辆,也要尽量走固定的路线,将影响减小到最少范围。
(4)对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少有直接导致某物种灭绝,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在物种的阻隔影响和栖息地的影响。
①工程的阻隔影响
工程不是全封闭的公路,工程还修建有过水桥梁、涵洞,涵洞还可成为某些动物的走廊,因此本工程对陆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阻隔影响很小。
②对栖息地的影响
工程占地的林业用地为次生林和经济林,农业用地为生产用地,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较频繁的区域,评价范围内没有某些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和生长地,本工程的施工可能影响某些动物的活动范围和减少植被面积,但不会对栖息地造成直接的侵占、分隔、改变,以至破坏栖息地生存条件。且同样生境在周边广泛存在,因此工程对本地区生物的多样性影响较小。
(5)对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受本项目施工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类,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不存在因局部植被管理不慎而导致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项目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的局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损失的面积相对于沿线地区是少量的,而公路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6)对景观环境的影响分析
从景观生态学方面分析,项目总体上对现有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景观冲突度以及景观质量影响较轻。项目整体上不会对评价范围内的景观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7)对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相同生境的区域,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施工期间,临时征地区域的鸟类和兽类将被迫离开原来的领域,邻近领域的鸟类和大型兽类,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也将远离原来的栖息地,当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领域。桥梁施工也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施工人员的活动和跨河桥梁的施工作业会导致跨越河流水质的变化及水域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两栖类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造成两栖类物种的迁徙和当地数量的减少。这种影响是短期的,施工活动结束后,两栖类的生存环境将会逐步得到恢复,因施工而迁徙的两栖类动物又会回来。
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本项目公路沿线的两栖类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河流及附近的坡草丛中,皆属于静水型两栖类,本项目桥梁施工对其影响很小。
②对爬行动物和小型兽类的影响
施工期间,临时占地区域的鸟类和兽类将被迫离开原来的活动领域,邻近领域的鸟类和大型兽类,由于受到施工人员活动和施工噪声的干扰,也将暂时远离原来的栖息地。当施工结束,临时占地区域的植被恢复后,它们仍可回到原来的活动领域。
③对水域水生生物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桥梁施工作业引起水质的变化及水域附近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据调查和查阅资料,项目沿线分布的水生生物以当地常见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为主,鱼类均为广布性的经济鱼类或乡土鱼种,在附近其它区域相似的环境中亦有分布,并非是本地区的特有物种,未发现稀有濒危物种,也没有相关部门划定的鱼类“三场”,即“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也没有划定的“洄游通道”。因此,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尽管工程对沿线水生生物有一定影响和干扰,但对其种类、种群数量的生态、繁衍影响不大。
4.2声环境
⑴施工期
①昼间施工机械(装载机、平地机)噪声昼间在距施工场地40m 处和夜间距施工场地300m处符合标准限值,其它施工机械噪声昼间在距施工场地40m 处和夜间距施工场地200m处符合标准限值。
②施工机械噪声夜间影响严重,施工场地300m 范围内有居民区的地方禁止夜间使用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尽可能避免夜间施工。固定地点施工机械操作场地,应设置在300m范围内较大居民区的地方。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采取临时降噪措施,如安置临时声屏障。
⑵运营期
营运期工程沿线敏感点近中远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对敏感点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使道路交通噪声对敏感目标的影响控制在相应声环境功能区的标准限值范围内。
4.3水环境
(1)施工期
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由饮食污水和公厕污水组成,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和悬浮物等。项目施工营地多是租用当地民房,该部分施工人员生活废水与村庄生活废水一起经旱厕或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业或林业灌溉施肥,尽量避免对工程沿线水环境产生污染。自建的施工营地应建旱厕和废水隔油沉淀池,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周围农田的灌溉施肥。
公路施工用水主要为路面洒水、路面养护用水,均进入原材料或蒸发,一般无外排,极少量的废水也被土壤吸收。因此,公路施工废水主要为施工车辆、设备冲洗废水。冲洗废水主要成分为悬浮物,SS的浓度约为500~1000mg/L,经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废水可循环用于车辆冲洗或用于施工场地抑尘洒水、路面养护用水,不外排。
施工机械在施工机修点保养、修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含油、悬浮物的废水,若随意排放将会对工程沿线环境及水体造成影响,故应在机修点设置隔油沉淀池,废水经处理后可回用做为施工场地抑尘洒水、路面养护用水。
本项目沿线水系发达,项目部分线路基本沿江布设,与长江相距一定的距离,不跨越长江,施工过程中不会对长江造成影响较小。项目跨越水体长江跨越水体主要为坑塘、溪流。桥梁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桥梁桩基施工、施工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施工物料雨水冲刷、施工机械维修等环节。建议施工时采用围堰施工工艺,可有效防止施工引起的水质污染。桥梁施工不会对坑塘、溪流及长江水质产生影响较小。另外,桥梁工程不涉及水下施工,对沿线沟渠的影响较小。水质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为机械跑、冒、滴油导致的水体中石油类含量的增加,油类物质与水不相溶的特性,使其污染的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由于桥梁施工对水质的污染是暂时的,对水资源造成不利影响主要是局部水体悬浮物升高的临时影响,随着工程的结束,该类影响将不存在。
(2)营运期
工程营运期水环境影响主要是路面径流。降雨地表径流形成30分钟以后路面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降雨历时40~60min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路面雨水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不变,随着降雨历时增加,在60min后路面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对附近水域水质影响不大。
4.4环境空气
(1)施工期
①施工粉尘污染
道路施工过程中,灰土拌和采用站拌。站拌是指在灰土拌和站按设计的灰土比进行的集中拌和,拌和好的灰土由车辆直接运往施工路段。混凝土拌和作业在受风力的作用下将会对施工现场产生TSP污染,根据已建类似工程实际调查资料,灰土拌和站下风向50m处8.90mg/m3;下风向100m处1.65mg/m3;下风向150m处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日均值0.3mg/m3。其它作业环节产生的TSP污染一般可控制在施工现场50~200m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
②施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污染
在施工期,施工材料的运输和装卸将对沿线地区带来TSP污染影响。根据类似施工现场汽车运输引起的扬尘现场监测结果,灰土运输车辆下风向50m处11.625mg/m3;下风向100m处9.694mg/m3;下风向150m处5.093mg/m3,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要求。
(2)营运期
道路建成后,影响大气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路面产生的扬尘。机动车尾气所含成分比较复杂,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THC、NOx等。这些污染源属于线性流动污染源,对于城市道路而言,汽车尾气对道路20~50m以内影响较大,50m以外随着距离的增加影响逐渐减少。
4.4固体废物
(1)施工期
施工期固体废物为少量弃方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弃渣等主要源自土石方开挖、房屋拆迁。根据前述工程分析,项目无弃渣产生。拆迁工程有一定建筑废渣、垃圾产生,产生量约为614.2t。本工程弃渣和建筑垃圾的消纳场地应在申报排放处置计划时,提交受纳场地管理部门核发的处置证,车辆运输路线应按管理部门规定的执行。
弃渣和建筑垃圾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如不妥善处置,会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开挖弃土的清运车辆不但会给沿线地区增加车流量,可能造成交通堵塞,而且泥土的撒漏也会给城区和乡镇环境卫生带来影响。
施工人员每天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按每人每天的生活垃圾产生量1.0kg计算,预计在施工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4t左右,这类生活垃圾以有机垃圾为主,随意抛弃易产生腐烂、发酵,不仅污染水体环境,同时由于发酵而蚊蝇滋生,并产生臭废气污染环境,所以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集中收集定点堆放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因此,在道路施工期间,应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及施工结束后的及时清运、处置可以减少和防止这类影响,对于建筑材料等可利用固体废物应尽量再利用。
(2)运营期
本项目无服务区、收费站等公路辅助设施。在公路营运期固体废物仅为日常养护过程中产生的零星筑路废料和过往车辆丢弃的果皮、纸屑、饮料瓶(盒)、塑料袋等,由环卫部门人员定期打扫统一收集处理,对环境及道路两边景观影响不大。
4.4风险分析
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必须按事先拟定的方案,进行紧急处理。建设单位应该根据本报告的提示,针对本工程施工、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制定具体可行的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项目运营过程中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应按照《阳新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阳新县制定有《阳新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处理。
4.5公众参与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于项目的建设均持支持的态度,并希望工程能尽快施工,同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要求。针对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评价建议公路建设部门应加强公路建设相关情况尤其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噪声影响问题。
5 环境保护措施
5.1设计阶段的环保措施
(1)减缓社会环境影响的措施
规划设计时应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基于现状条件,尽量减少拆迁和占用耕地、水域,结合地形合理采用技术指标,减少高填深挖,保持线形连续,保持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协调,突出生态环保效果,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现状和施工条件等因素,减少建构筑物拆迁量、少占用耕地,减少对现有农田灌溉设施的影响,并结合大冶市保安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进行线路的选择和设计。
(2)景观绿化设计
工程的景观绿化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貌及风景区环境特点,结合大冶市总体规划、大冶市保安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进行线路的选择和设计,力求道路绿化、建筑物造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统一。
(3)减少道路建设土地占用影响
严格按国务院及交通部有关公路建设节约占地的文件精神做好公路设计工作,在路线选择时尽可能少占耕地,做好土石方平衡设计工作,对公路征用的取土场等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恢复。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占地应少占农田并及时恢复,从工程设计上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对土地的占用。
5.2施工阶段的环保措施
建设单位在工程招标文件中应将工程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必要的条款纳入到招标文件中,同时在具体设施中应做好监督实施工作。
(1)社会环境
施工前应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和交通车辆分流规划,对于征地拆迁,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征地拆迁安置法规做好工程征地征地拆迁工作,加强对国家、地方及工程土地征用补偿相关法规的宣传工作,按制定的拆迁安置政策和标准做好土地的征用及拆迁户的安置工作。
(2)环境空气
施工前先修筑场界围墙或简易围屏;在开挖干燥土面时,应适当喷水,使作业面保持一定的湿度;保持施工场地清洁,渣土要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需要临时集中堆放的要采取覆盖或固化措施;施工现场堆放砂石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物料的,应当分类集中堆放,堆放高度在0.7m以下,其周围设置封闭的围档,并用密目网或其它遮挡材料进行覆盖);严格实行施工渣土清运资质管理,施工场地和临时堆土场应尽量远离居民点。
(3)水环境
加强施工期施工营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防止发生水体污染等事故;对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应设置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农肥;对道路施工中主要站点的混凝土拌和废水应设临时沉淀池处理后排放;设排水沟和沉淀池处理施工产生的废水。
(4)声环境
施工机械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噪声标准的机械,并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在重要的环境敏感路段应禁止高噪声作业机械在夜间施工,做好施工车辆的组织工作;做好敏感路段的施工管理,文明施工,同时应做好施工期的噪声监理工作。
(5)生态环境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确定的设计范围和边界进行施工,严禁随意扩大施工范围,减少对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加强施工人员管理,严禁捕杀野生动物。在工程占用耕地的路段施工时,首先应尽量收集保存表层土,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耕作土,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工程完工后,应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加强道路绿化和在空地上植草种树,进行生态恢复。
(6)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施工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施工垃圾做好土石方平衡,开挖和修路土石方全部利用,表土用于沿线绿化,路基开挖弃渣用于附近乡村公路或机耕道的平整,工程无弃方,生活垃圾应及时清运,与区域垃圾一起送往附近垃圾填埋场。
5.3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1)环境空气
包括加强对营运车辆的管理,定期检测尾气排放情况,并对不达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同时对部分敏感路段进行定期的环境空气监测等措施。
(2)声环境
①道路相关的噪声防治措施
道路建成后初期要保证道路设计中两侧绿化带建设,道路建成后中后期,建议在道路两侧空地中建设道路的绿化带,降低道路噪声的影响和减少道路的生态影响。道路建成后远期,应该加强道路的维护,保证路面的平整。另外,加强道路管理,沿线道路严禁鸣笛。
②主要环境敏感点的噪声防治措施
根据噪声预测结果,道路沿线的敏感点夜间均超标。运营远期沿线居民点将搬迁完毕,道路噪声对周围居民点影响有限。
同时本项目预留了安装隔声窗和绿化带的专项资金,当营运远期,周边敏感点尚未搬迁时,将采取环保措施,确保敏感点室内声环境满足相应声环境功能的要求。
③道路管理措施
应该加强道路的维护,保证路面的平整;保障上路的机动车是在良好的运行状态,加强机动车管理和检修,禁止不合格车辆上路,尤其是载重车的噪声污染是道路噪声中最为严重;在交叉路口、居民点集中的地方设置限速标志和红路灯,车辆行驶要减速,禁止鸣笛。
(3)水环境保护措施
①公路营运期水环境影响主要是路面径流污水排放,为减少污水中污染物含量,营运期应加强对过往车辆的监督管理,禁止漏油、不安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公路上车辆漏油和货物洒落在道路上,造成沿线地面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
②路面和路基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路面、路基排水系统边沟设计避免与河流、鱼塘、农田连接。定期检查清理雨水排水系统,保证畅通,保持良好状态。
③装载煤、石灰、石膏、土方等易起尘散货的车辆,必须加蓬覆盖后,才能上路行驶,防治洒落的材料经雨水冲刷后造成水体污染。
④工程桥梁路段,应在桥梁两端醒目位置设置限速、禁止超车等警示标志,防止桥面事故造成车辆直接坠河。同时设置桥面雨污收集管网,收集桥面径流雨、污水,将道路初期雨水沉淀后排放,避免直接对河水水质产生影响。
(4)固体废物的处置
车辆抛弃在路面上的垃圾,由环卫部门处理。
(5)危险品运输管理措施
做好危险品运输上路检查,恶劣天气禁止上路和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车辆的监控等措施,运输途中一旦发生燃烧、爆炸、污染、中毒等事故时,驾驶员必须根据承运危险货物的性质,按规定要求,采取相应的救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向路管、公安、环保等部门报告,与有关部门及应急处理组织结构共同采取措施,清除危害。
包括加强对营运车辆的管理,定期检测尾气排放情况,并对不达标车辆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同时对部分敏感路段进行定期的环境空气监测等措施。
6总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要求及地方规划要求;项目评价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较好;长江各水质指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各居民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基本达标;生态植被以农业植被为主。
项目建设的施工期和运营期都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项目建设的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土地功能转变以及施工产生的地表扰动、污水、噪声、固体废物的影响;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周边居民点的影响。
项目建设在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并全面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后,可使该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得到减缓或控制。从区域发展整体和长期来看,利大于弊,道路的建成有利于阳新县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