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索引号 000014349/2011-00535 发布日期 2011-11-24 发布机构
文号 文件分类 所属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20111118日在阳新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童金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五年来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雨雪冰冻、水旱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五年。与2006年相比,预计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可由61.4亿元增长到124亿元,年均递增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5.9亿元增长到30亿元,年均递增13.5%;财政收入由3.8亿元增长到8.5亿元,年均递增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8亿元增长到5.6亿元,年均递增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2.8亿元增长到105亿元,年均递增35.7%;外贸出口由384万美元增长到6000万美元,年均递增7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800元增长到11910元,年均递增11.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83元增长到4905元,年均递增13.7%。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更加合理。农业效益不断提升。粮油生产连年丰收,畜牧、水产、林特、蔬菜等特色种养殖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创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41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5.3万千瓦,净增16.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8%,增长39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81家,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平台载体建设初见成效,阳新工业园完成“七通一平”4.5平方公里,新港(物流)工业园建设进展迅速。华新余热发电、昂运铝轮扩能和驰顺化工甲基氯化物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等83个投资过500万元的技改项目顺利实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净增69家,累计达到131家,工业产值由40.7亿元增长到100亿元,年均递增19.7%,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泥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仙岛湖旅游开发进程加快,烈士陵园和龙港革命旧址群进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发展规划。国际大酒店、中百仓储等多家宾馆酒店和连锁超市相继开业。新发展市场主体9525户,新培育注册商标293件。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业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2.3亿元增长到48亿元,年均递增16.5%。

──过去五年,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五年。始终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保增长、促发展的“源头活水”,狠抓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五年来,共引进各类项目455个,计划总投资323亿元,已完成投资100亿元。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2100万美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递增29.4%。华新骨料、宝加鞋业一期、安达汽配一期、劲牌枫林曲酒等26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远大医药、娲石水泥、飞达帽业、台阳数控机械等18个重点项目正在建设。牢牢把握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全力以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共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23个,总投资4.5亿元,主要实施了富水下游防洪灭螺应急工程以及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事关民生的重大项目,有效解决了一批我县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难题。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共完成低丘岗地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19.7万亩。积极搞好项目用地审查和上报,共批回各类建设用地1.8万亩,有力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和全县项目建设的用地需求。

──过去五年,是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五年。交通建设共投入资金17.2亿元,重点实施了106国道、界浮省道、沿横省道和三溪至王英公路等大修改建工程,排市富河大桥建成通车,新增河金和阳枫省道干线49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00公里、省际公路163公里、通村公路1062公里。全力服务大广、杭瑞两条高速公路和棋盘洲深水码头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6.8亿元,重点实施了富水下游干流防洪灭螺治理一期、青山和罗北口等1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富池口和富水流域泵站更新改造、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新建和维修当家塘堰6000余口,解决了2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城市建设共投入资金8.2亿元,编制完成了阳新工业园、城东新区等重点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中心集贸市场改建和二水厂扩容相继竣工,环城路拓宽改造及景观带建设全面完成,廉租房、天然气管网等工程进展顺利。城东新区房屋征收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电力建设共投入资金3.7亿元,新建和改造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输变电线路180千米。扎实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韦源口、王英、太子、木港、枫林等地集镇建设力度加大,省级试点浮屠镇、市级试点大王镇以及梁兴、黄富等公路沿线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较好完成。新建户用沼气池2.9万口,血防改厕4.2万户。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3287户,改造农村危房2185户,实现6.5万人整体脱贫。我县继续被纳入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并被省政府列为幕阜山特困地区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区域。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协调进步、群众实惠明显增多的五年。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纳入全省17个改革试点县之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和教师绩效工资待遇全面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化解“普九”债务6965万元,改造D级危房7.1万平方米,新建维修校舍12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20余所。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镇区卫生院全面启动药品零差率销售,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2%。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实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达标工作顺利通过国务院验收。违法生育处理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符合政策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等主要指标均达到省市责任目标值。阳新采茶戏喜登2011年中央戏曲春晚大舞台,县人民礼堂改造维修即将完工,建成农家书屋266家,我县顺利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6项,申请专利357件。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大力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扎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共发放各类社保待遇11.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6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7.1万人。大力发展社会救助、扶危济困、优抚安置等慈善福利事业,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769万元。城乡低保分别达到1.4万人和6.6万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累计达到30.1亿元,共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家电下乡等惠农补贴20余项。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开展。政务服务、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物价、质监、邮政、残联、气象、科协、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文史档案、民族宗教等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过去五年,是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五年。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治庸问责、千名干部下基层等主题活动,行政效能和机关干部素质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科学决策,高起点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两案”1036件,落实率、满意率不断提高。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城管、交通、水利、林业等各领域改革,部门职能进一步理顺。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十个全覆盖”,认真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和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信访积案,妥善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着力推进环境保护专项整治,依法关停“五小”企业和污染严重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王英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以“法治阳新”和“平安阳新”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普法教育,不断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有力促进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遇到的困难超乎寻常,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与支持,凝聚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与智慧。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县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阳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成绩令人振奋,差距催人警醒。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工业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农业产业化和旅游开发进展较慢,经济发展的有效投入明显不足,“富民强县”任重道远;二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城乡建设管理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三是少数部门和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不作为、乱作为、不规范、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存在,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要以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刚刚闭幕的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为我县新阶段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确立了“实现五项翻番、推进四大跨越、建设三个阳新”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符合形势要求,符合阳新县情,符合群众意愿,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只要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不动摇,抢抓机遇不观望,敢于担当不避难,奋勇争先不停步,就一定能够开创全县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是我县打牢经济发展基础,全面建设小康阳新的关键时期。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的统一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主四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保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着力打造富裕阳新、生态阳新、和谐阳新,为实现由工业基础薄弱县向工业基础强县、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开发先进县、人民生活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四大跨越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16年,确保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旅游收入五项指标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51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9%;财政收入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年均增长15%;旅游收入达到3.7亿元,年均增长1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跻身全省20强。

三、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奋力建设富裕阳新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大的县情。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壮大镇域经济,为建设富裕阳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工业是立县之本,是强县之基,是富民之源。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打造工业平台为突破口,以壮大骨干企业为着力点,快速提升产业聚集水平。确保到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30%。

构筑大平台。继续遵循“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聚集、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原则,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基础先行,全面加快阳新工业园、新港(物流)工业园和省级滨江工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阳新工业园重点在扩容提升和企业落户上下功夫,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园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100家。新港(物流)工业园重点是加快建设棋盘洲港区基础设施和鄂东组合港、武(汉)黄(石)九(江)物流圈工程,力争早日建成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的沿江工业集聚带、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公、铁、水、管(道)联运枢纽。同时,以富池远大医药科技园为龙头,规划建设省级滨江工业园区。力争到2016年,阳新工业园、新港(物流)工业园和滨江工业园工业产值均达到100亿元。

推进大招商。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以大招商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注重研究国家宏观政策、产业转移趋势和企业投资倾向,瞄准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强化招商责任,健全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抓好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力争每年引进投资过5亿元项目1—2个、过亿元项目3—5个、过5000万元项目8—10个,招商引资总额年均增长30%。大力推行“投产项目逼达效、在建项目逼进度、落户项目逼开工、洽谈项目逼签约、没有进展逼退出”的“五逼”工作法,明确时间节点,实行全程跟进,不断提升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确保实际完成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积极引导宝加鞋业、远大医药、飞达帽业等重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新增外贸企业8—10家,力争到2016年,外贸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优化大环境。始终秉承环境就是生产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理念,严格整治和规范审批项目,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坚决杜绝吃拿卡要、有意刁难、办事拖沓等行为。全面落实集中收费和全程代办等政策措施,坚持“围墙”内的事企业自己办,“围墙”外的事政府负责办,对招商企业成立之初做“保姆”、发展之中做“保洁”、成熟之后做“保安”,对工业园区和园区外的重点企业全部设立“隔离带”,构筑“防火墙”,实行封闭式管理。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强力打通“中梗阻”、清除“拦路虎”、砸碎“绊脚石”,切实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广大投资者的“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创业福地”。

培育大集群。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全力推进生产要素向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医药化工、水泥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集中,重点扶持壮大一批税收增长快、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的“旗舰”企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效益突出、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6年,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80%以上。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中小企业技改和贴息信贷项目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组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推动企业效益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品40个以上。扎实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扶持1-2家企业上市融资,推动企业规模由“滚雪球式膨胀”向“裂变式扩张”转变。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其中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

(二)以彰显特色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丰则基础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全民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全面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特色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力争到201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4亿元,年均增长6%。

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市场的办法经营农业,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做大特色板块促进产业化。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特、蔬菜等特色板块,力争到2016年,全县年可出栏生猪100万头、销售家禽800万羽,名特优水产品精养水面达到20万亩,油茶和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面积突破10万亩。以做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大力推行“谁能牵头就支持谁、谁当龙头就支持谁”的激励机制,重点加大对新冠农林、金凌养鸡、中粮集团、海大集团等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建成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5家。以做优精品名牌促进产业化。精心培育长丰大米、枫林特曲、君垦蔬菜等农业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向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户延伸,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市场占有率。力争新认证名牌农产品2个、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20个。­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完善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大力实施富水下游干流防洪灭螺治理二期、富水流域泵站更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冶湖流域治理等九大重点工程,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努力提高农业抗灾御灾能力。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全面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低丘岗地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到2016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6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01万公顷。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综合服务市场建设,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机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力争到2016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着力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继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普及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实现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能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和搬迁扶贫,突出抓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争实现7.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三)以商贸物流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力争到2016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5%。

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以打造城东新区大型城市综合体、湖滨特色商业街和兴国大道核心商业区为重点,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以及连锁超市、商务会馆等大型商贸中心,不断提升购物、餐饮等服务功能。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升级传统商贸业,大力扶持新环、惠美家等本土商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向镇区延伸拓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抢抓大广高速即将建成通车的大好机遇,积极谋划在三溪至兴国连接线之间,开发建设一个以汽车、农机、工程机械、建筑和装饰材料等为主的专业市场商贸区。力争到2016年,商贸区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税收收入达到1亿元。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依托新港(物流)工业园、滨江工业园和阳新工业园物流仓储业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铁路专用装货站点、水路专用装货码头等基础设施工程,鼓励生产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外包,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逐步形成装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快捷、吞吐能力强的大物流格局。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和“农产品进超市”等工程,新建标准化连锁农家店300家,不断完善以城区为龙头、镇区为骨干、村组为基础的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引导培育健身休闲、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加快普通商品房和高档生活小区开发,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住房需求。

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扎实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按照“立足本地、挖掘传承、联系民生、着眼未来”的原则,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意识,力争到2016年,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加强文物和历史档案抢救保护,突出抓好“阳新采茶戏”和“阳新布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驰名荆楚的文化强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以强基固本为关键,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交汇点”和“结合点”,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出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兴镇、特色强镇”之路,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合理选定发展模式。按照“沿江开发、沿路拓展、集镇联体”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原则,结合各镇区资源禀赋、交通状况、产业基础、人文条件等综合因素,积极引导各镇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准适合本地实际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切实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鼓励发展“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着力提升镇域经济特色竞争力。

切实加大政策扶持。牢固树立“县镇一体、互利双赢”的理念,坚持“减政、放权、让利”的原则,依法制定“扩权强镇”系列措施,最大限度扩大镇区管理权限,有效破除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鼓励条件相对成熟的镇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优先发展工业集中区、农业示范区和旅游开发区。坚持以城郊镇、中心镇和口子镇为重点,通过采取委托执法与管理等方式,着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设立扶持镇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实行镇区新增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先征后奖、土地出让金县级收益部分以奖代补以及发展平台建设贷款财政贴息支持等政策,全面规范行政性和服务性收费,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大的财力支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分类考核原则,以工业增加值、镇级税收收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农业特色基地建设等为主要指标,科学制定镇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特色鲜明、进位靠前的镇区,实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奖补,充分调动各镇区抓发展、争先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镇域经济在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镇级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镇区达到10个以上,富池镇入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

四、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取向,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努力建设生态阳新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对加快发展的承受力,以打造宜居城市、开发生态旅游、建设新型农村、完善基础设施为着力点,全面加速城乡融合,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开发城东新区,打造宜居城市。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新城”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经营,紧紧围绕建设黄石副中心城市目标,以城东新区“四路一桥”(阳新大道东段、湖滨大道、环湖西路、湖东大道、莲花湖大桥)和三处安置点建设为先导,重点抓好房屋征收和资金筹措,迅速拉开“两纵两横”骨干道路网。全面启动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和“五馆一中心”(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新建1所医院、2所学校,加快打造莲花湖公园、马蹄湖公园等特色景观,逐步形成环山抱湖、水绕绿拥的滨湖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执法与环境整治力度,坚决禁止城区规划范围内新建私房,升级改造旧城区基础设施,积极引导旧城区连片规范开发和人防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大力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网格化、长效化管理机制,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秩序井然、人气旺盛”的新县城。

(二)依托优势资源,推进旅游开发。充分利用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深入实施“两湖一山、两圈一线”区域旅游综合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旅游公路、特色景点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具有阳新特色的富川牌山茶油、仙岛湖淡水鱼、金竹云峰茶叶等旅游产品,切实加强宣传推介、导游服务和景区管理,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真正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玩得好”。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仙岛湖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和国家4A级景区,网湖建设成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七峰山建设成为以户外拓展、休闲度假为主的国家3A级景区,烈士陵园和龙港革命旧址群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王英镇入列全省第二批旅游名镇。

(三)加强示范引导,建设新型农村。坚持以省、市、县三级示范村建设为着力点,以沿江、沿河、沿路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加强村镇规划,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重点实施好农村道路改造、改水改厕和沼气能源开发等项目,着力改善村容村貌。依托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充分发挥当地产业、人文和山水优势,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红色旅游村、生态文明村。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树立新风,走出传统生活方式,让现代文明的阳光普照农村。力争到2016年,全县大部分的行政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用上新能源、走上平坦路,过上城市居民般的幸福生活。

(四)完善基础设施,加速城乡融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全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综合配套和承载能力。其中,交通运输方面,加快建设阳新高铁东站、棋盘洲和富池两座长江大桥以及麻阳高速、黄咸高速、武阳一级公路、黄阳一级公路等重点工程,积极立项建设阳富一级公路,打通县城到沿江镇区快速通道,新增高速和一级公路126公里、国省干线313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72公里,着力完善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县域交通网络,基本实现全县所有镇区15分钟上高速的目标。电力通信方面,重点加快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新建富池220千伏以及阳新工业园、韦源口等4个11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不断提升城乡电网供电保障水平;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逐步实现集镇光纤到户、乡村光纤到组。

(五)注重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坚决打击乱占乱建、滥采滥挖行为,不断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水平。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突出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综合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工农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力争到2016年,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8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市控制目标。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沿路布绿,依水造林,着力打造绿水相映、环境宜人的生态景观,努力让阳新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鲜。

五、始终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

突出抓好社会管理,合力建设和谐阳新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决定成败。必须始终坚持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服务群众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确保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不断强化民生保障。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重点组织好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扎实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建立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有效破解征地搬迁难题。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政策,重点抓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对接,切实做到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生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福利事业,不断提高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和“五保”供养水平。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建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150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万户,逐步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二)协调发展惠民事业。深入实施全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实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全面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血防措施,确保2013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健全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重点抓好计生优质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编制、邮政、气象、双拥、老龄、科协、工会、青年、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三)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矛盾纠纷发生,最大限度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初始状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为主的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继续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加强成品油、食品药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六、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群众的厚望,发展的重任,迫切要求我们以事业为重、以人民为本,艰苦创业、实干立业、真心敬业、激情兴业,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努力建设求实、务实、落实的效能政府。牢固树立“先干不议论、快干不争论、发展做结论”的意识,坚持把精力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大力弘扬敢抓敢管的求实精神,做到开拓进取不自满、埋头苦干不折腾、敢于碰硬不怕难。积极倡导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以争分夺秒的速度、只增不减的热度,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了就成。不断完善督查督办的落实机制,严肃政务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做到事事快节奏、件件求实效。

(二)努力建设负责、守责、问责的法治政府。牢固树立“负责如负山、守责如守城、履责如履冰”的意识,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任务量化到岗、细化到人,确保每项工作有人干、每个项目有人抓、每个环节有人管。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对政府部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和问责力度,不断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三)努力建设为民、亲民、利民的服务政府。牢固树立“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公务员都是服务员”的意识,多思为民之策、多行亲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以实际行动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严格控制公务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审计监督、财政监管和行政监察,有效遏制各类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以清新的政风服务于民,以卓越的业绩造福于民。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以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更加执着的奋斗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加快建设富裕阳新、生态阳新、和谐阳新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