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49让黄石文化底蕴更深更厚 黄石2049远景发展战略研究解读 | ||||
---|---|---|---|---|---|
索引号 | 000014349/2015-01266 | 发布日期 | 2015-07-03 | 发布机构 | 黄石日报 |
文号 | 文件分类 | 所属机构 | 阳新县人民政府 |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一个个工矿历史遗址诉说着黄石的矿冶故事。
冶钢、华新、有色……一个个工矿企业遗传了黄石的矿冶基因。
三千年矿冶历史文化,已经深深浸润了这里的每一寸热土,构成了黄石历史文化的精神底蕴。
血脉 源远流长的矿冶基因
如果把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今日之黄石,拥有三千年的悠久矿冶文化。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说:“黄石是一座矿冶城市,矿冶文化是黄石的标牌,重视和发挥矿冶文化是必然的。”
黄石具有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目前保存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等各类遗迹210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博物馆、纪念馆7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
登临大冶铁矿“亚洲第一天坑”,你会被这东方地质奇观所吸引。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全长4400米,东西长2200米,南北最宽处550米,海拔276米至—168米,最大落差444米,为世界高陡边坡之最。
曾经,这里挖出矿石,留下伤痕。长期开采,使地质构造、地面植被等都受到了破坏,加上矿坑边坡又高又陡,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今天,这里化作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湖北首座矿山公园,获批国家4A级景区。
从废弃矿山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蜕变,是黄石人“打捞”矿冶文化的气魄与远识。当前,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正着手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华新水泥厂遗址拟筹建成“中国水泥博物馆”,并将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契机,加强对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全力推进工业遗产片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吹响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号角。
底气 矿冶积淀的工业基础
黄石的历史,就是一部矿冶史。矿冶文化,黄石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
当原来的矿产富庶之地,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困境。黄石人开始思考,如何让千年的矿冶文化,转化成为引领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
这种思考,来自悠久矿冶历史形成的深厚工业基础。我们拥有雄厚的大工业基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拥有良好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劲头,还面临着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叠加的政策机遇。
炉火不灭,闪耀智慧之光。
在通往2049的路上,黄石果断睿智地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新的城市战略里,“产业强市”依然是继承了过去工矿兴市的矿冶精神。黄石当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未来30多年,如何发挥‘黄石造’的品牌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经济实力,实现产城融合、以产兴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机遇 矿冶文化的活力再造
在生态立市的新方向前,发扬和再塑矿冶文化并不与之冲突。资源面临枯竭的我们,矿冶之路已经难以为继,生态立市的理念,指引了我们摆脱恋矿情节、谋求转型的新思维,这种发展思维下,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软实力无疑也就成了一种新的绿色产业。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最为有效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文化作支撑,这个城市就没有灵魂,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说,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丰富的矿冶遗存、广泛的矿冶开发领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黄石应通过深入挖掘、提炼矿冶文化,大力包装、宣传矿冶文化,让矿冶文化真正成为黄石的品牌、彰显黄石的魅力。以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黄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开放度,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黄石,更多的项目落户黄石,更多的游客观光黄石,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黄石,增加黄石加快发展的冲力和后劲。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待到了2049,愿我们已生活在鄂东特大城市里,更愿是生活在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城市里,在那里,不仅有高楼大厦青山绿水,还有引人瞩目的矿冶文化……
在《武汉2049远景规划》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动容——
“今后决定武汉子孙后代命运的,肯定不是我们现在为后人建了多少工程,架了多少桥梁,盖了多少房屋,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空间……”
“融入区域生态格局,构筑区域生态屏障;维育城市生态格局,凸显山水景观特色。”翻阅《黄石2049远景战略规划纲要》,一张张崭新的生态蓝图,勾勒出260万东楚儿女的“黄石梦”,升腾起人们心中绘梦筑梦的热度!
绿色决定生死
黄石,这座城市的成长路径,是新中国追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黄石经济实力一直稳居全省第二。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全市采矿经济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赤字。400多个开山塘口、300多座矿山、150多座尾矿库、几十万亩工矿废弃地和大面积湖泊污染,使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已关乎城市生死存亡!
历史的欠账带给黄石切肤之痛,如何努力还清这座城市环境的历史旧债,市委、市政府重任在肩。2013年,历经“早春的思考”“五月的豪情”,我市作出“金秋的抉择”,将全市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在这幅蓝图中,越过黄荆山、拥抱大冶湖的“城市向南”格局拉开大城骨架;在这幅蓝图中,生态被列入显要位置,黄石坚定的立场和决心溢于言表:谋发展,更谋持续发展;要增长,更要绿色增长。
转型,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去年,我市大规模启动向重点污染企业宣战,挂出“五小”企业关闭和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整治时间表:2014年6月30日前,集中关闭所有“五小”企业;2014年10月31日前,对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进行全面整治,实现达标排放。
有过争论,有过徬徨,因为此举减少工业产值200亿元,但黄石人挚爱脚下这片绿色,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忍痛割舍!
“这是从龙须沟到百草园的转型!”刚刚退休的市民徐武彬告诉记者,“以前臭味刺鼻的青山湖连通港,如今成了我们茶余饭后散步聊天的好去处。”像青山湖综合治理工程一样,近年来黄石先后大手笔实施的环磁湖景观建设、“八园六带”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赢得了市民交口称赞。
登高博见,当2015年新年的钟声响起时,黄石人以担当之责、怀敬畏之情,主动谋划2049,眺望这座城市建市百年时的风景——
《黄石市2049规划畅想》提出:黄石生态本底优势巨大,生态潜力亟待挖掘,当下市域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一山一带三廊”的整体生态格局,即长江流域生态岸线控制带,以幕阜山系为生态核心,城镇间生态绿地为生态廊道。同时形成多个环湖生态圈,包括环大冶湖生态圈、环海口湖生态圈、环网湖生态圈、环天泉湖生态圈。城市未来的发展应继续保持“显山露水,环境优先”的建设方针,打造以生态宜居为标杆的城市。
黄石已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跨入到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成就未来
黄石三面环水,山明水秀,未来30年如何死守生态底线,如何让绿色成为黄石底色,如何处理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如何多还生态老账,不欠环境新账,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在《黄石2049远景战略规划纲要》中,黄石生态保护理念作为重要章节被一再提及——
在生态保护上,构建“一山一带三廊四圈”的生态格局,划定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性岸线为主的控制带,以幕阜山系为生态核心,以城镇间生态绿地为生态廊道。建设环大冶湖、环海口湖、环网湖、环天泉湖四大环湖生态保护圈。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在控制线范围内,坚决杜绝商业开发,加大保护修复力度,真正发挥好生态屏障作用,持续增加城市的生态总量。
不减少水面、不蚕食山体、不排放污水、不砍伐树木。护山、护水、护土、护气,黄石2049的愿景目标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型都市,将黄石打造成为幕阜山脉之间充满活力的“公园城市”。
正如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副主任袁培煌说的那样:“黄石的发展务必保持湖光山色,控制城市轮廓线,建成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确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的发展要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把绿色渗入到千家万户,渗透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亚平也说:“黄石远期的发展,关键是要与武汉大都市区远景空间结构对接。黄石未来的生态格局是一江、二山、三湖网络连通,一江是长江,二山是东方山、七峰山,三湖是磁湖、大冶湖、保安湖,黄石的发展要与之相适应。”
随着生态大幕的开启,眺望2049,那时的黄石,生态安全、生态底线、绿色网络、低碳发展体系完善,“绿色黄石”扑面而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然建成。人们或相约公园,或漫步林中,或畅游田园,或登临山峰,或泛舟湖上,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西塞山绝壁横江,磁湖水一碧万顷;东方山晨钟暮鼓,仙岛湖渔舟唱晚;黄荆山层峦叠嶂,大冶湖碧波湛月,黄石山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今天出生的黄石孩子,那时你们34岁,如果黄石2049的愿景已成现实,请告诉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份不错的礼物,是它让世界第一次握手‘黄石时间’。”当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结束《黄石2049远景战略规划展望》的汇报时,童谣《小燕子》响起,这一行感性的文字跃然纸上。
“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是黄石梦的起点、春的希望。需要我们把握当下,戮力奋进。(董浩、廖巍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