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阳新 > 阳新旅游 > 名品特产

里潘米糖

发布时间:2015-04-30 11:42 来源:

初冬,清晨的浓雾依旧笼罩着三十里白浪畈,透过白雾,隐隐约约看几头水牛和少数行人在田野里活动。发源于白浪山的溪水早已断流,而聚集各庄户前的水塘傍,女人们则挥舞着手中木棍拼命敲打着石板上的衣物,嘴里还如同树上麻雀,叽叽喳喳评说着家长里短。就在这喧闹那一边,一个被红色层积岩丘岗阻隔的另一垅田畈,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小巧村落--里潘却早已是炊烟袅袅。妇女们将昨夜蒸酿的糯米糖糟过滤压榨,再用不急不旺的柴火慢慢将水份蒸馏,浓缩出麦芽与糯米的精华--米糖。

说起米糖的制作,这里的人们谁也说不出起源何年何时,只知道是祖上传承下来的手艺。从选、浸、蒸、酿、榨、熬、拉等数道制作工序,到走村串巷挑担叫卖,一代一代里潘人熟练地掌握了由米到糖的转化,米糖也成为里潘人的主要营生。这看似简单的技艺,从潘姓祖先落业到此距今却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潘姓在迁居白浪之前居住于江西武宁,到了元末明初的十五世纪,其祖潘思忠首迁湖北兴国长庆里白浪畈,从此开始了潘氏族人在这一带的繁衍生息历程。在里潘正屋中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那精美的神龛和所供奉祖先雕像。然而,神龛中供奉的却不仅仅是潘氏祖先,还供奉着据说与盛氏祖人有关的雕像。这种在阳新乃至整个鄂东南都少有礼制,到底又是因为何故呢?

相传,在潘思忠率众来白浪畈落户之前,这里的先民为盛氏族人,而且拥有九个庄门。依仗着众多的人丁,盛姓族人中一些不法子孙常常欺压乡里,因此而惹怒官府,最终遭官兵剿灭。若干年后潘姓迁居此地后,在掩埋自己先祖时,无意发现盛姓族人遗留的祖人雕像。潘、盛二姓虽非亲非故,但潘氏族人认为现如今潘氏生活居住地为盛氏所开辟,应感谢他们的创业功,也应成为潘姓族尊敬始祖,于是在里潘正屋的神龛中出现了潘、盛二姓的始祖雕像,而且在数量上是潘一盛三,位置上则潘中盛右。

潘氏在此生活的600余年光阴中,他们认真吸取了盛氏遭剿的教训,充分利用有限水田和广阔的山场,以自己特有方式维系着家族的繁衍。在里潘有限的水田中,有不少还是冷浸田,这就制约了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说里潘人是聪明的,冷浸田虽种植水稻产量有限,但不怕旱,也适合种植糯稻。也许是在粮食匮乏的某一年,里潘人就懂得了粮食增值的道理,于是便开始了米糖制作的历史。每当逐历八月十五后,天气渐凉,里潘的家家户户便开始了一年中最甜蜜的劳作。就是这一年一度的劳作,米糖带给里潘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严厉的家风。

首先从物质收获来看,远的不说,就说在那改革开放之初,入冬后的里潘,每天清晨便有的60来个糖担男人在喝完妇人们递上的一碗热腾腾糖糟后,便迈着稳健步伐走向周边的十里八村。他们的足迹南到龙港;西至大冶的花尤树;北到白沙;东达县城,来回百余里。在这些走村串巷的叫卖中,多少辛酸,多少希冀,一并存留在日复一日的顽强与坚韧中。那时候,就是在糯稻10.1元一百斤的物价水平时,一个糖担可创造800余元的财富。也就是这种劳动的转移,让阳新县的“二户一联”成为人民的创造。如今制糖的成本随着物价的提高而无利可图。以一桌糖需糯米40斤计算,柴草三担,成本近260元(不含人工费用),可制糖约20斤左右,以2013年每斤15元计算,价值约300元,这就决定了米糖只能养人,不能发财。

而从精神层面说,米糖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没有蔗糖和甜菜为原料的地域,获取糖原素是一个重要的制造,而糯米与麦芽有机结合所带来的变化,就成为这个重要制造中核心技术,在里潘至今还遵循着传男不传女,传女是儿媳的传统。由于要走村串巷与外界打交道,制作米糖也让里潘人养成了诚实、守信、尊老、互助的美德。

里潘的族规家训是严格的,那方打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家规的石碑,至今仍镶嵌在正屋的墙壁上。家规所及为人、处事准则,尊老、助弱的标准,维护山林、道路义务等等,洋洋数十款把里潘人的道德规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种家规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张显着应有的威严。对于家族中晚辈发生不尊老的言行,族长是有权处罚房头长辈及其家人。而对于长老侵害山林,则让其在全村打锣告戒。最严厉的一次处罚发生在解放前夕,一次对族中十余户人家进行了驱逐。一次次的家规实践,让里潘的后辈们一代代谨小慎微地遵循着祖辈的训诫。

六十余岁的潘际江,自小就从父辈的操持学会了这门技艺,在兄弟五人中独占鳌头,是县文化部门认定的米糖制作的传承人之一。今年腊月二十,又赶着最小的女儿出嫁,多做几桌米糖是必须的操办的嫁妆之一,他要让自己最小的女儿在甜甜蜜蜜中开始新的生活。或许也想通过这种甜蜜的方式,让女儿将里潘人诚实、守信、尊老、互助的美德将加以传承。

曹仕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