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新闻发布会

湖北省市县三级联动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发布时间:2022-04-02 11:32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湖北省市县三级联动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

记者朋友们,上午好!

去年以来,我省先后推出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营商办对各市州、县(市、区)以及国家级开发区的2021年度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

今天,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场,介绍湖北营商环境2021评价成果整体情况和标杆城市经验措施。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永红先生;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先生;

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先生;

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先生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清华先生;

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吴烨先生。

首先,请崔永红副主任介绍我省营商环境2021评价成果整体情况。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永红: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部署,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营商环境现状,更好发挥评价“体检仪”“指挥棒”“助推器”作用,省营商办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世界银行评价方法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部门填报、企业问卷、实地暗访和综合评估等一系列工作程序,对全省17个市(州)、99个县(市、区)、19个国家级开发区2021年度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下面我向大家通报评价结果。

一、2021年度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是: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十堰市、恩施州。

二、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优异等次县(市、区)是:武昌区、汉阳区、江岸区、江汉区、洪山区、青山区、夷陵区、硚口区、汉南区、钟祥市、利川市、大冶市、东西湖区、宜都市、铁山区、蔡甸区、新洲区、孝南区、恩施市、江夏区、赤壁市、茅箭区、西陵区、襄州区、枝江市、郧阳区、当阳市、郧西县、黄陂区、鹤峰县。

三、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表现突出的国家级开发区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咸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2021年度全省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的县(市、区)是:孝南区、郧阳区、竹山县、郧西县、竹溪县、广水市、丹江口市、铁山区、随县、钟祥市。

从本次评价结果反映的情况看,我省营商环境总体呈现出五大特点:

一是思想破冰勇气越大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如恩施州大胆试、大胆闯,积极围绕市场准入准营等重点领域开展探索,评价表现位居全省前列。孝南区破除思想观念阻碍,在全省率先复制推广58项省内外先进典型经验,本次评价综合成绩较上年提升60多位。

二是改革创新力度越大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如宜昌市大力推动“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模式等重点领域改革,入选2021年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改革事项27项,居全省首位。襄阳市大力推动区域性统一评价、“免申即享”等改革,经验做法被《中国营商环境报告》采用,并在全国推广。

三是破除顽瘴痼疾决心越大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如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转供电”问题,通过创新包装方式、出资模式,推进“转改直”,惠及终端用户,本次评价综合表现突出。利川市聚焦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整村授信”,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本次评价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越高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如武汉市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台等业务系统,推动数据互联互通,综合表现和政务服务成绩居全省首位。鄂州市开发建立了智能政策推送平台,实现政策与企业的精准匹配,政务服务排名全省前列。

五是体制机制创新越好的地区营商环境越优。如十堰市通过“指标长”包保评价指标,落实四大家领导和部门责任,着力为市场主体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本次评价再次跻身全省标杆城市行列。竹山县创优“办事不求人”品牌,从具体事项抓起,推动网上审批、实行项目帮代办服务,本次评价表现较上年显著改善。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做好营商环境评价工作,持续推动各地各部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

从今天开始,我们会同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系列新闻发布会,请标杆城市、县(市、区)和开发区代表介绍经验做法,在全省营造出优化营商环境互学互鉴、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良好氛围。

谢谢大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请王清华副市长介绍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和创新措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清华: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武汉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主线,对标一流减流程,刀刃向内抓改革,真心真情优服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一、聚焦流程再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一)全面推行“一窗通办”。深化综合窗口改革,市、区、街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设置老年人等专区专窗,方便群众办事。

(二)大力推进“一事联办”。在湖北政务服务网设立我市“一事联办”专栏,104个高频事项实现“一事联办”。平均办理环节减少8.27个,压减73.81%;办理时限减少12.36天,压减63.65%

(三)积极深化“一网通办”。在“鄂汇办”上线便民利企服务事项400余项,197类电子证照实现共享应用,319项武汉城市圈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二、聚焦难题破解,增强助企惠企能力

(一)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推行“信易贷”“银税互动”,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完善“汉融通”功能,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金76.63亿元,拨付纾困贷款贴息12.68亿元。推广“301”线上信用贷款模式(3分钟申贷、0人工干预,1秒钟授信/放款),已累计放款3.5亿元。

(二)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一照多址”备案管理制度,推行企业开办“210”标准(2个环节、1日办结、0费用)。2021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6.96万户,同比增长44.57%,各类市场主体达157.23万户。

(三)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出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明确20余种豁免领域;完善“承诺可开工”审批模式,实现“多证同发”“拿地就开工”,审批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依托市工程建设联审平台,推进水电气“联办联审”,审批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

三、聚焦机制完善,打造公平竞争秩序

(一)推行包容审慎执法。编制行政处罚“三张清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规范行政处罚事项576项;出台《全面推行涉企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实施包容审慎执法的指导意见》。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全市推进信用信息归集,累计归集信用信息6亿条;借助微信平台等实现信用信息“一键式”查询。2021年,我市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复评。

(三)完善涉企权益保障机制。发挥“移动微法院”等平台,推进“网上立案、网上庭审”。印发《进一步强化全市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开展驰名商标认定申请和重点保护,“第6感及图”获国家驰名商标,83件商标入选“湖北省优势商标名录”。

四、聚焦畅通循环,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提高通关便利水平。实施“提前申报、货到放行”通关模式,通关时间较2017年压缩超71.95%,出口时间为水运1.33小时(全国平均水平2.49小时)、铁路2.09小时、空运0.24小时。20216月,我市获评跨境贸易指标标杆城市。

(二)加快交通枢纽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做大做强中欧班列。截至2021年底,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发运2333列、20.04万标准集装箱,总发运量居全国第5

(三)壮大外贸经营规模。综合利用稳外贸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贸易。截至2021年底,全市对外贸易经营备案企业1.5万家,年进出口额超百亿元以上企业6家。跨境电商进出口约43亿元,同比增长100%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市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发挥“一主引领”作用而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请马泽江市长介绍宜昌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和创新措施。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

各位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宜昌市委市政府,感谢大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对宜昌营商环境的宣传推介和监督提醒。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宜昌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强产业、优功能、壮筋骨”的“铺路石”,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开山斧”,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我市27个项目入列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名单,数量全省最多;营商环境评价持续进位位居全省第二;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一是优化协同机制,开门问诊找问题。完善工作会商、问题交办、督查评价、动态反馈工作机制,巩固领导领衔推动、部门横向协同、市县整体联动工作格局。聚焦“市场主体如何投诉维权”问题,归集15条部门服务热线,构建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体系,实行一站受理、限时解决,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优。2021年,全市诉求办结率99.96%,综合满意率97.56%,营商环境总体满意度98.78%

二是持续精减审批,更大力度降成本。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快政务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综合窗口延伸至乡村两级,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全市“一网通办”网办率达到99.3%99.8%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成为常态。深入推进“清、减、降”专项行动,出台降成本若干措施。2021年,共减免收费超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8.74亿元。企业电力到户均价每千度642.93元,全省最低。用水、用气费用获得指标全国优秀。

三是大胆试自主改,制度创新添成果。聚焦企业需要破解的痛点、难点、堵点,在更多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制度创新。“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第三届湖北改革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监管改革、“信易贷”等经验模式全国推广。涉税执法容缺容错机制改革案例入选商务部第三批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非接触式”办税率全省第一。

四是聚焦项目服务,刷新速度立标杆。去年,我们围绕服务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项目,探索实现“指挥部+工作专班、+驻点服务、+项目临时党支部、+及时记功嘉奖”等“4+”运行机制,以第一力度抓服务、强保障。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2天时间,刷新了“宜昌速度”。为将这一经验成果制度化、常态化,今年,我们将10亿元以上项目纳入在线监测,对50亿元以上项目实行“指挥部+主动认领”推进机制,确保“问题认领、限时办结、联合督办、结果公开”,达到了“服务一个、示范一片”的效果。

虽然宜昌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深知,优化营商环境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我们将以“永不止步、止于至善”的追求,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争取更多改革事项入选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区名单,更多创新案例入选国家、省级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恳请各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朋友,对宜昌优化营商环境,给予更多监督和帮助。

谢谢大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请吴烨副市长介绍襄阳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和创新措施。

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吴烨: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襄阳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襄阳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坚持思想破冰、久久为功,实现“放管服”改革提质增效。去年6月,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获得优秀等次、跻身全国50强,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第一,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抓制度供给。2021年,我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30条”措施,明确100项改革任务,围绕破解营商环境的顽瘴痼疾,扎实推进“清文件、减审批、降成本”专项行动,确认废止政府规范性文件49件、失效279件;市本级政务服务办理时限压缩比例达93.2%;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6.9亿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1月我市成功签约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项目,整个项目从要素保障、资金筹措、土地征迁、施工组织、行政审批等五个方面打破常规,在土地挂牌公示期间同步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将以往至少需要3个月完成的土地平整期压缩到25天,创造了“襄阳速度”。

第二,围绕市场主体难点,抓改革创新突破。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一网通办”百日攻坚行动,倒逼政务提速。企业群众办事可网办率达99.1%,“最多跑一次”事项占99.49%;工商注册登记实现“秒批秒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天办结,不动产登记、水电气一体化过户等1095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全面深化“无申请兑现”改革。将38项惠企政策纳入“无申请兑现”范围,把3.61亿元各类奖补资金直接拨付至7545家企业。目前,市县两级已推出150项“无申请兑现”事项。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我市完成11个县(市、区)、14万亩工业园区区域性统一评价,形成“标准地”储备,实现“拿地即开工”“五证同发”。项目落地策划、开工报建、竣工验收等跨部门事项“一事联办,一次办好”。“襄阳市投资项目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改革”获评第三届湖北改革奖。率先在全省组建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开展“一网统管”百日攻坚,以“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汇集城管、政法等各类业务系统55个,接入70家单位3.15亿条数据,市、县、乡三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并网联动。

第三,围绕市场主体痛点,抓专项监督检查。对中小企业降成本、政务服务减时限、法院超标的查封治理、政府诚信治理等7类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督办,集中解决一批影响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予以表彰激励。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持续保持“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举全市之力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推动我省营商环境迈向更高水平继续作出襄阳贡献。

谢谢大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请黄剑雄市长介绍十堰市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和创新措施。

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近年来,十堰市持续深化营商环境革命,全力以赴攻难点、破堵点、优服务、提效能,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聚焦思想破冰建机制,提升工作首位度。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劲头抓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实施“双组长制”“指标长负责制”“专班推进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实施方案系列政策举措,统筹推进营商环境18项评价指标“提优补短”。

二、聚焦重点改革激活力,提升办事便利度。以“五减五通”为抓手,扎实开展“清减降”专项行动,打好顽瘴痼疾攻坚战。

一是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建成市政务服务共享互通大数据平台“武当云”系统和“i武当”app,打通国省垂专网70个,上线“一事联办”事项51个,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3%、办理时限减少70%、申请材料减少40%、办理环节减少75%

二是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指尖办”“掌上办”,在全省率先推出“刷脸”服务、率先实现水电气同步过户,不动产电子证照、一码管房管地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是推广“改革试点、创新示范”。鼓励各县市区创新突破,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郧西县“农民工工资信息化监管‘12360’机制”等做法在全省交流。2021年,我市成功创建先行区改革事项21项,居全省第二。

三、聚焦法治建设强保障,提升市场公平度。强化“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推动“办事找关系”向“办事靠法治”转变。

一是执法有温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85类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开展“涉企司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深化“府院联动”“诉调对接”机制,推动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

二是服务有精度。组织500名执业律师深入300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

三是惩戒有力度。加大东风商标权保护,公开审理侵犯“东风”品牌假冒注册商标侵权案。2021年,全市法院受理涉企案件1.6万余件,结案近1.5万件。

四、聚焦问题导向优服务,提升企业满意度。围绕企业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一是精准落实政策。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动态建立政策清单,2021年我市直接兑现“免申即享”奖补资金共2.49亿元,惠及企业1178家。

二是精心高效服务。深化“双千”活动,建好用好“亲清企业服务信息平台”,收集办结企业诉求2236件、企业历史遗留问题174件。整合35条便民热线,打造“12345”政务“总客服”。

三是精细保障要素。建立小微企业“四张清单”金融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碳汇收益权+”贷款模式,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18.2亿元。搭建“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共减免税费33.2亿元,惠及纳税人38.6万户(次)。

谢谢大家!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请夏锡璠州长介绍恩施州优化营商环境主要经验和创新措施。

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

各位记者朋友,各位网友:

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恩施发展的关心支持。下面,我就恩施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简要介绍:

近年来,恩施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关键抓手和强大动能,笃行不怠、持续推进,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持续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引领营商环境大优化。我们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出台党建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开展思想解放大调研大讨论,干部培训突出营商环境,代表委员谏言营商环境,“企业家沙龙”共商营商环境,全州上下树立起更加开放开明的思想观念,营造了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第二,主动对标先进,以全周期服务推动利企便民。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三减两放一再造”(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审批权限下放、审批过程下放,办事流程再造),由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政务服务事项逐项审核,完成流程再造,材料压减29.2%,环节压减25.1%,时限压减75.6%。推行简约政务,实行一个事项一人审批。推行“互联网+政务”,2021年“全程网办”事项同比增加28%,“掌上办”事项同比增加79%。将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办事咨询不出村(社区)。围绕企业降成本增效益,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加强工业用地“标准地”储备,开展“涉企保证金最少县市”创建。2021年减免涉企保证金7.25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整体下降1.31个百分点,企业开办和水电气报装红线外费用降至零。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700余家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

第三,勇于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破除顽瘴痼疾。我们以先行区创建为载体,积极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2020年以来,“一业一证”改革、执行案件繁简分流等8项改革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取消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不动产宗地分割登记等21项先行试点改革落地见效,行政许可“及时预警、超时默认、自动用印”荣获“第三届湖北改革奖”。我们创新推行的“整村授信”已覆盖85%的行政村,授信农户22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200户,累计用信70亿元。

第四,抓好正反典型,以激励约束保障政策措施落地。我们坚持正面树标杆,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实干者撑腰;反面设红线,严肃查处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2020年以来,全州在营商工作一线提拔重用县级干部105人,通报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69227人。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给全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1年,全州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1.33万户,市场主体活跃度居全省第一,14项经济指标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州域经济呈现稳定恢复、快速增长、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以争先的意识、奔跑的姿态、绣花的功夫,将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推向纵深,加快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重要一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谢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中国网记者:通过近几年我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哪些显著成效?

湖北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永红: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把营商环境作为疫后重振的金字招牌和重要抓手,高位推动,抓实抓细。先后研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25条”“十必须十不准”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各地各部门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大力转观念、转作风,争当金牌“店小二”,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武汉进入2021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优异等次,襄阳、黄石进入全国50强,宜昌“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优化办税服务等4项典型经验被国家作为标杆在全国推广。

营商环境怎么样,经济运行数据是生动注脚,市场主体说了算。2021年全省GDP迈上5万亿大台阶,排名重回全国第7位;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181个、签约金额3.5万亿,比2019年分别增长24.5%10.8%2022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居全国第2位。据湖北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显示,92.7%的受访市场主体认为“近两年湖北营商环境有很大改善”。

一是政务环境更加高效。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网上政务服务主题事项数位列全国第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一网通办”主题事项达到2149项,5565项便民服务事项入驻“鄂汇办”APP,实现“掌上办”。

二是市场环境更加活跃。涉企保证金事项由23项减至12项,成为全国最少省份之一。推行企业开办“210”标准服务,全省企业开办时间由2019年的3天压缩到1天以内。523个“证照分离”改革事项覆盖全省。2021年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14万户,净增85万户。

三是法治环境更加公平。2021年省级层面修改废止规章、文件48件。坚持柔性执法,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容错清单事项由2019年的36项增至68项。

四是开放环境更加包容。2021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4.8%、突破5000亿。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比2017年压缩80.1%96.5%,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自贸区累计形成253项制度创新成果,26项成果全国复制推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我们相信,通过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推动各地各部门做强监管的“加法”、简政放权的“减法”、优化服务的“乘法”和解决问题的“除法”,湖北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一定会越擦越亮。

谢谢!

中外新闻社记者:下一步,武汉市怎样落实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家化的营商环境?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清华:今年我市发布了《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和《创新改革事项清单》,改革举措全面对标国家创新试点,我市将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做到“五个着力”,全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一)聚焦流程再造,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网统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广“一业一证”、探索“一证多址”。提升纳税信息化水平,实现纳税人办税“一键确认”。

(二)增强服务观念,着力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实施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培植工程,完善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深化用能联动报装改革,持续推进“转改直”。梳理汇编政策兑现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推行政策兑现集成服务。

(三)创新监管方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建立健全“互联网+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全流程信用监管机制,统一重点行业领域信用评价分类标准。积极探索“评定分离”模式,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电子化。

(四)坚持法治思维,着力加大司法服务力度。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拓展国家级平台服务领域和功能,加强基层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推动破产工作与金融、司法等领域的联动协作。

(五)完善公共服务,着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广大市民参与度、获得感。

谢谢!

中新社记者:去年以来,一批头部企业落户宜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马市长刚才提到宜昌在服务项目中的一些经验做法,能否详细作个介绍?

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谢谢您的提问。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是宜昌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产业项目,投资总额有望超过500亿元。目前,项目一期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预计本月将完成部分厂房基础施工,今年9月底前投产。在服务项目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员上阵、顶格推进。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拿在手上、领衔推动,成立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项目建设指挥部,实行“一周一安排、一周一调度”,以高位指挥确保高效建设。组建临时党支部,推进急难险重攻坚,对项目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及时嘉奖。

二是拿出“拼抢实”状态,争分夺秒、快批快办。在审批上,实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按照“急事急办、易事快办、难事帮办”原则最大限度压缩时限。在征迁中,实行一天签约、两天审结、一天付款、一天搬家“五日征迁工作法”。在场平时,实行“精确测算、划分标段,精选队伍、昼夜作战,精准配合、套筒推进”工作法,日均场平面积相当于20个足球场。

三是发扬“店小二”精神,换位思考、排忧解难。园区117名干部驻点办公,市直单位选派30余名业务骨干进驻一线,落实“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全程服务、驻守服务”。腾出政府办公场所,用于邦普公司驻地人员办公食宿。服务专班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并肩战斗。

当然,服务邦普项目,只是我们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宜昌,服务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下一步,我们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以系统思维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各类企业提供投资兴业的宝地,干事创业的沃土。

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襄阳市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项目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襄阳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吴烨:谢谢香港商报记者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我市工程建设审批制度的关心!为加快建设,襄阳市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同一阶段多个事项“一体化”推进,为建设项目提供高效的政务服务。具体体现在四个阶段:

一是项目拿地前,针对水土保持、洪水影响、地震安全、环境影响、文物保护、地质灾害危险性、矿产压覆、气象影响、节能评价等9个必须在项目开工前由企业完成的评价,改由政府进行区域性统一评价,形成“标准地”储备,项目落地后直接免费使用评价成果。

二是项目选址时,由项目建设主体将项目提交到“多规合一”项目策划生成系统,相关单位并行提出审查意见,形成项目建设条件、管控要求、设计要点等,并导入项目库,最终形成成熟的项目。

三是项目开工前,将项目库里的规划及建设要求、需要提交的材料等提前告知企业,支持企业先行开展建设方案和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企业在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相关部门同时发放不动产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意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可开工”“五证同发”。

四是项目竣工后,将竣工验收涉及的测绘事项合并实行“多测合一”。对规划条件核实、消防验收、人防验收、园林绿化验收、档案验收、竣工验收质量监管等6个验收事项实行限时“联合验收”。

通过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间从国务院要求的120个工作日压缩到56个工作日以内,申报材料从303项简化为最多96项。该项改革被作为典型案例编入国家发改委编著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在全国推广。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加大工程建设项目改革进一步挑战。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工程单体竣工提前验收、交房即可办证等改革,构建科学、便捷、高效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

谢谢大家!

湖北日报记者:刚才十堰市领导介绍了十堰全面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让企业和群众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政务服务

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下一步,我市将锚定“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目标,刀刃向内找问题,靶向施治补短板,积极打造“办事情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十堰营商环境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实施“一网通办”提能工程。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统一受理平台使用全覆盖。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118个要素同事同标。持续推广运行“一事联办”,新增10个地方特色一事联办主题事项。加快数字政府、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打通数据壁垒,推动高频事项就近办、马上办、一次办,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转变。

二是实施“一门一窗”创优工程。巩固完善市县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必进”,加强基层大厅场所、事项管理、服务流程规范化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事项进驻率达到100%。采取“综合窗口”模式提供服务,让企业和群众获得“从能办事到好办事”的体验。

三是实施“跨域通办”扩面工程。巩固提升“跨省通办”“襄十随神通办”“市域通办”成效,重点聚焦民生类高频事项,实现更多事项“跨域通办”。围绕建设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与周边渝陕豫毗邻城市异地通办。

四是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工程。用好“亲清企业服务信息平台”和“12345”政务“总客服”,加大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探索建立“直通车式”惠企政策兑付平台和服务机制,推广“楚天贷款码”,持续开展“产业升级贷”。加强留堰返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推行政策兑现集成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涉企资金政策100%“免申即享”。推动基层高频事项下沉、提升自助服务能力、完善帮办代办机制,让企业和群众切实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政务服务。

谢谢!

中国商报记者:您好!恩施州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请问,通过这两年优化营商环境,恩施州发生了哪些变化?

恩施州委副书记、州长夏锡璠: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恩施州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期盼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感到,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革命,给恩施州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综合性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在变,干部思想更解放。优化营商环境,首先是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各级各部门对营商环境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走出山门、打开脑门的愿望更加迫切,担当精神、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人人、事事、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格局在变,工作推进更系统。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我们注重系统集成、协同联动、压茬推进、闭环落实。抓统筹,做到落实有专班,推进有章法、政策成体系;抓调度,对重点工作一月一盘点、双月一调度、半年一小结、一年一考核;优指标,针对营商环境评价发现问题,制定指标优化提升方案,通过一年的努力,6个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3个县市被评为优异等次。

三是作风在变,服务企业更主动。全州上下深入践行金牌“店小二”精神,州、县领导主动联系服务企业,县市长、局长定期体验事项办理,组建专班“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纾困解难。在恩施,“只说YES,不说NO,说NO要请集体研究,‘ 一把手’拍板”正在成为自觉行动,“该办的事都能办成,办事不求人,办事有尊严”正在成为口碑共识。据调查,2020年全州营商环境满意率达到97.21%2021年政务服务满意率达到99.98%

四是活力在变,经济发展更强劲。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我州疫后重振按下了“快进键”,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2021年,全州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6.4万户,企业类市场主体达到7.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9.8%14.7%;招商引资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增长15.6%23.7%34.4%,立讯精密、达翔电子、华芯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改写了恩施产业版图。

谢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学龙: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