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名称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新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00014349yxxrmzf/2023-00026 发布日期 2023-02-20 发布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文号 文件分类 卫生、健康、人口与计划生育 所属机构 阳新县人民政府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阳新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管理区,经济开发区,县政府各部门:

《阳新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阳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0日


阳新县“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更是我县深刻把握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要战略机遇和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卫生健康事业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保障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为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质量,推进阳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湖北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黄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立足阳新实际,编制此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1.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指标持续改善

全县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75.86岁增长到2020年76.12岁,婴儿死亡率从7‰下降到4.6‰,孕产妇死亡率从15/10万下降到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9‰下降到6‰。

2.卫生投入不断增加,卫生资源有序优化

“十三五”期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3.91张增加至5.57张,基层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从1.05张增加至1.52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提高至1.6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提高至2.35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提高至0.92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提高至1.04人。

3.医改工作纵深推进,改革红利惠及全民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全面推进机构改革,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机构与卫生机构顺利合并,新组建的卫生健康机构有序、高效开展工作;四家农场医院根据省农场机构改革精神,按属地管理原则,顺利划归县卫健系统管理。

分级诊疗全面推行。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各医疗机构明确服务边界及首诊病种,实行分级诊疗,2020年全县18个镇区成立347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签约率89.9%,常住农村贫困人口签约率99.5%。2020年度我县牵头单位共下沉医生124人次、指导手术345台,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专科12个,上转1182人,下转594人。

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推进。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保健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三个县域医共体,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行医疗网格化管理,建立医疗区域中心。3家医共体牵头医院均整合设置“一办四中心”,实行医共体内“五统一”管理。

4.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人民医院由二甲医院顺利晋级三级医院。城东新区卫生城建设不断推进,县中医医院城东院区(一期)综合楼、县城东新区(医院)等2个中央投资项目按计划推进,妇幼保健院儿科大楼项目已动工,2020年,利用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启动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大楼、县中医院传染病楼、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等11个项目建设。社会办医民营慈济二级综合医院成功开业,弥补我县办医格局单一的不足。

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县医疗机构年门诊量、住院量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16.02%、36.53%。全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现有省级重点专科13个,市级重点专科8个。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82.76%提升到86%。

中医药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乡镇卫生院“三堂一室”建设。在镇、村配置的携康健康检测一体机,把“中医九型体质辨识系统”与省公卫系统居民健康档案对接,通过健康档案系统进行健康指导,提升中医服务病人能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创建率由60%提升到90%;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率由“十二五末”的60%提高到70%以上。

5.公卫服务不断强化,疾病防控更加有力

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成功防范和应对H7N9、甲型H1N1流感、诺如病毒等突发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疫情控制处低流行水平,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2020年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由2015年的95%提高到99%。2020年人群和家畜感染率为0,生活饮用水抽检合格率(80%)

血吸虫病防治达标升级。坚持以巩固防治成果,严防疫情反弹,推进达标升级为目标,全面实施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和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成效。2018年达到了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年送瘟神”的战略目标,2019年代表黄石市接受省级达标评估,提升了达标升级标准。

落实慢性病防控。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重精神障碍病人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六类重点人群管理任务和健康管理率均达到了规定任务目标。与2015年相比,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提高到98%,慢性病管理率由60%提高到了65.4%。

妇幼健康引领示范。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县示范工程,深入实施0-6岁儿童和孕产妇两个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项目管理质量,注重项目实施效果。重大公共卫生“六免一补”专项妇幼健康项目持续推进实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0%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60%以上,和“十二五”末相比都有一定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免费婚检完成率7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在90%以上,新生儿疾病筛查由2项扩展至5项,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5%以上。

生育服务加速转型。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扎实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启动《阳新县计划生育健康家庭服务三年行动计(2018-2020)》,做好全面两孩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群众政策知晓率达100%;鼓励符合政策生育,提供优生优育服务,积极开展预防出生缺陷工程,孕前优生检查、免费婚检等工作均完成目标值,群众违法生育现象明显减少;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失衡,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收集上报反馈率、接收率、有效联系率达95%;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联系人制度、家庭签约服务、免费体检到位率均达100%。计划生育家庭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

老年健康服务不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中医院与县福利院、仁爱医院与浮屠镇福利院、康泰养老院利用自身资源开办了医养结合,弥补了我县老年康养的空白。开展敬老月活动,开展老年人免费办证工作,建设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宣传画、宣传健康知识。

6.健康阳新稳步推进,人才信息协同发展

加强健康促进宣传。定期对各医疗机构健康进万家月宣传栏进行更新,广泛宣传卫生健康科普知识。开通健康阳新微信公众号、县政府网健康阳新专栏,定期推送健康科普知识;在县电视台长期播放健康公益广播;利用“村村响”广播,对健康科普知识、计生家庭奖励政策等内容进行广播宣传,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知识宣传覆盖面。

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了上级关于人才队伍建设文件精神,加强我县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卫生人才选拔机制建设,大力重视学术带头人与技术带头人的培养。

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氛围。深入挖掘卫健系统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学习宣传和推广。根据省市县的要求,积极推荐荆楚楷模、黄石楷模、阳新好人、最美医生等人选。于5.12护士节对全县表现突出的护士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热情。

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建成卫生健康信息数据中心,统一部署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收集、交换、上传,开通卫生专网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开通了患者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报告和云影像系统智能化服务。完成湖北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通手机APP网上签约普及使用,明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信息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实施网络安全专项检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促使全县卫健系统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得到提升。

7.监督执法持续加强,社会形象不断提升

卫生监督执法体系逐步完善,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公共卫生科,配备了358名村级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员,县、乡、村三级监督协管服务网络已搭建,辖区内被监管单位均建立了底档,建档及监督覆盖率达100%;“双随机”任务完结率均达到100%,获得“全省打击非法行医先进单位”光荣称号。积极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工作,根据省、市统一部署,会同县网信、发改、公安、市场监督和医疗保障等六部门,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和指导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二)存在问题

1.资源配置与服务能力短板凸显

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现有优质资源集中在县城,城乡差距较大。专科床位资源分布不均,中医科床位资源较为充足达到每千人口0.83张,但传染病、急诊、重症、老年、康复、护理、儿童、精神卫生等专科医疗资源发展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不平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病床使用率已超过90%,但县妇幼保健院病床使用率仅为63.56%。社会办医院规模偏小,病床使用率仅为16.48%。

人力资源短板凸显。截止2020年,我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62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1.04人,低于周边县市。同时医护人员总体素质偏低,执业(助理)医师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较低。村医老龄化严重。人才保障不足,人才引进上难度较大,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外流较严重,人力资源不足成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瓶颈。

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我县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尚不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与日益提升的医疗服务质量要求。2020年县域内就诊率仅为82.76%,因地理因素加速患者外流。重点专科建设薄弱,重点专科建设体系有待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仅为53.65%,低于国家要求(65%)。

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卫生应急指挥和紧急医疗救治体系不健全,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缺失,医疗物质保障储备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体系短板突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衔接机制不健全,“医防”缺少有效融合。疾控体系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提升,实验室能力相对不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且流失严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难以发挥主导作用。部分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传染病专科门诊和病房设施不规范,重症救治能力不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和院感科也相对薄弱,“平战结合”设施和能力不足。县人民医院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仅34.70m2/床,县中医院仅22.83m2/床,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配置不足,医院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应急转换需求与居民健康服务需求。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充分

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依然突出,“三医”改革系统性、协同性仍待增强。分级诊疗运行体制还未形成,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组织领导、管理统筹、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监督考核等机制和支付方式不够完善,难以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和利益共同体。公立医院体制机制与服务宗旨不协调,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待巩固完善,基层药物保障不足,药品耗材带量采购推进缓慢。卫生健康机构改革不全面,机构职能划分不清晰,缺乏上下联动,治理能效有待提高。

4.健康阳新建设力度不强劲

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政府引领、部门协同不够。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还需加强,群众健康素质较差、健康理念未有效形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需进一步深化落实,重点人群规范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待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优质妇幼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能力有待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发展较为缓慢、还处于摸索阶段。健康促进模式仍需优化,居民健康素养还需大力提高,健康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建设还要不断完善。

5.信息化和投入保障不足

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不足,各级各类医院存在信息孤岛。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健康大数据缺乏务实应用。信息化建设项目分散。财政对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不足,部分医疗机构举债建设、债务负担重。

二、“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至上、健康优先”的价值理念,就是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最高位置,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把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卫生健康事业必须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建设健康促进型社会,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健康中国战略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与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把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摆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新征程的重大决策。未来10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并专门提到完善相关机制,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补公共卫生短板、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强基层弱项,成为阳新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向。

(三)社会经济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需求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推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居民在关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的同时,其卫生健康需求将向注重品质化、个性化升级,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更加关注优质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卫生健康事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改革,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从注重总量向注重结构转型,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从基本医疗向基本与高端医疗协同发展转型,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健康需求。

(四)居民健康需求新变化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传统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型传染病时有发生甚至爆发,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慢性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儿童青少年近视、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人数逐年增多,职业健康、营养健康、环境卫生等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半失能比例高,高龄化与少子化并存,康复、护理需求井喷,健康服务与费用的双重压力加大。卫生健康服务必须继续坚持“预防为主”、从单纯疾病诊治转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卫生健康事业必须形成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健康资源分工协作格局,构建整合型协调发展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

(五)信息化技术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AI、5G、“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卫生健康服务、治理、监管带来颠覆性变化,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提供坚实基础,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医学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创新药物、新型材料和医疗器械、基因技术、精准医疗、医学3D打印等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将促进健康服务手段革新和新医学模式的产生。

三、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用高质量党建统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健康阳新建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方式,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主线,推动卫生健康发展理念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由分散割裂转向系统连续,管理手段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科学化治理,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助推阳新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建设,打造健康阳新、实力阳新、幸福阳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质量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用高质量党建统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阳新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做到发展理念体现健康优先,发展规划突出健康目标,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跨部门协作,营造平等参与、公平开放的卫生健康发展环境,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人人尽责尽力的良好局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坚持整体协同,系统集成

根据我县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健康需求,聚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的薄弱领域环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统筹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机构间权责清晰、资源共享、利益相容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4.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支撑

切实落实政府在规划、制度建设、投入人才保障、信息化建设及监管等方面的责任,规划建设统筹落地,理顺体制制度建设,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5.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坚持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源,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逐步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机制,破除制约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良性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从依靠药品等物耗资源转向人才、科技、信息等创新要素,增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整体效能。

(三)发展目标

——健康素养和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围绕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推进健康阳新建设,健康管理有效落实,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一批重大疾病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和消除,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改革完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不断夯实,应急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巩固,不明原因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多点触发、快速反应、高效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力不断加强,医防融合机制建立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有效夯实,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不断健全,织牢织密上下一体配置合理的公共卫生防护网、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结构分布更加优化,分工协作更加明确,服务可及性更加改善,打破医疗和公卫、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界限,形成“整合型、系统性、连续性”的健康服务模式。加强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竞争力,明显增强健康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

——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突发传染病疫情得到控制,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持续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

——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转变,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深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医保制度改革、优化卫生监督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促进卫生健康法制治理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人口长期均衡协调发展。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政策更加配套衔接,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四)主要指标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完成

2025年

目标值

健康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岁)

76.12

77.5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0

≤10

婴儿死亡率(‰)

3.00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03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3

卫生

资源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千人)

5.57

6.8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千人)

1.62

2.8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千人)

2.35

4.0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万人)

1.04

≥3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人)


4.5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70

健康服务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8

≥30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3

95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48.2

高血压控制率(%)

——

≥30

糖尿病控制率(%)

——

≥45

产前筛查率(%)

——

80

县域内就诊率(%)

82.76

92

其他

医疗卫生事业预算支出占财政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

逐年上升

每千人口献血率(%)

——

≥10

四、“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进健康阳新建设,夯实平安幸福之基

1.健全健康阳新体制机制

制定健康阳新行动方案,组建健康阳新行动专项工作组,围绕各专项行动。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健康阳新领导委员会,加强对健康促进行动组织领导,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部门协作与信息沟通机制,调动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县”和“慢病管理示范区”创建。建立健全健康阳新指标监测体系,把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指标,完善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监测评估机制和问责制度,做好相关任务的实施和落实工作,持续开展健康阳新行动年度进展情况监测评估。

2.深入推进爱国卫生工作

完善爱国卫生工作机制。强化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健全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完善爱国卫生县、乡镇、街道、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常态化监测、评估、交办、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建立爱国卫生评估考核体系。以重点场所、薄弱环节为重点,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巩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成果,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强化病媒生物防治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环境卫生治理常态化、制度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推进农村改厕革命。

丰富爱国卫生运动内涵。坚持预防为主、重心下沉,以健康细胞建设为载体,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疫情防控全过程、融入社会健康管理各方面、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力争2025年底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比例达到80%。

3.大力实施健康阳新建设

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重点针对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坚持防治结合、医防融合、资源整合,强化防筛管治措施,逐步降低人群发病率、致死率和疾病负担,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加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加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健康进万家”活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完善全县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健康阳新建设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和宣传引导。持续做好健康科普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践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理念,推动“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5%。推进健康促进县建设,进一步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全面推进控烟行动,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基本实现无烟党政机关全覆盖,力争到2025年,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5%以下。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群众养成“三减三健”、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创建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县视防中心)。通过对群体和个体的视力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和预测,提供有针对性的视力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视力健康管理方案和干预措施,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针对各种视力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全人群视力健康为目标。

创新健康阳新建设模式。以县卫生健康局为主导,县疾控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健康管理职能,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依托医共体建设,探索建立健康管理联合体,加强疾控中心的指导作用,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对接,将疾病控制、妇幼保健、中医等专业纳入医共体建设,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慢病管理等服务业,打造健康体检、健康管理、托育服务、月子服务、医养结合等优质服务品牌,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滨江工业园医药园区错位互补发展,加大对远大、朗天、携康等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野菊花、腊米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依托我县优质医养资源,推动大健康与大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中药文化、中医养生、森林氧疗等大健康养生产品,建设健康小镇、康养综合体、中医药养生示范园等,打造仙岛湖、网湖、七峰山等风景区旅游与康养融合项目。加快老龄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软件等产品。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业发展。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发展。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发展智慧医疗相关产业。发展健康人力资源培训产业。培育药品流通服务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创新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4.促进乡村振兴与健康扶贫融合

保持现有卫生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推进卫生健康帮扶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加强脱贫地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加大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卫生健康帮扶政策与健康阳新建设相衔接,推进卫生健康帮扶政策与深化医改相衔接,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二)坚持预防为主战略,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县疾控中心为核心,各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明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县疾控中心强化对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配备公共卫生医师,承担疾病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死因监测等疾控工作,并协助开展疾病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建设,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单位各部门配置专(兼)职健康管理员,负责疫情报告、疾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健康阳新创建和职工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

加强疾控能力建设。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重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职能,将县疾控中心建设成为流行病学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健康教育与传染病防治科普基地。县疾控中心加快P2实验室及各类病原体检测技术平台建设,具备常见健康危害因素和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建设P2实验室。分级分类形成病毒检测机构库,严格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强化医防协同疾控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行政管理职能,落实监督监管责任,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加强对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日常指导督导。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到医疗机构进修培训临床知识、参与临床诊疗工作制度,建立面向医护人员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医院感染控制全员培训制度,将预防理念融入临床诊疗全过程。建立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疾控中心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

强化疾控专业队伍建设。县卫生健康局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县疾控中心主任由县卫健局班子成员兼任,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特设岗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加大基层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与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备坚持一专多能,推动医防融合式发展。

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统一、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远程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组建县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统筹全县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和管理,委员会办事机构设置在县卫健局。组建高水平专家智库队伍,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意见。探索乡镇成立卫生健康办公室,协调推进健康促进工作;村(居)委会明确专人负责社区疫情防控的联络协调、组织动员、健康阳新建设以及爱国卫生运动。

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和系统,规范疫情信息收集、报告、监测流程和制度。推进建立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与风险预警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追踪及人流、物流等分析。建立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和病区腾出、征用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级标准,依法启动应急响应,依响应级别实施相应等级临时社会管控措施。完善舆论引导和信息发布机制。

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内容。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依托县人民医院和县疾控中心,建设应急培训基地,与110、119、122等相关应急联动部门建立应急演练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面向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等全社会协同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战化应急培训和演练,强化传染病疫情识别与报告的法律意识。

强化物资储备保障。构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企业、社会、居民“五位一体”的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分类储备、分级管理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质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加快建设县级规范化应急救治物资储备中心,对照国家急救物资储备配备要求,购置急救药品、急救设备,提高突发事件物质保障能力。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应急征用体系和即时响应机制,统筹全县各级各部门物资资源,提高物资使用效率。

3.提升传染病防控水平

建立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报告管理长效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企业、大众人物等)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落实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加强艾滋病防治,继续将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各项防治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癌、肝硬化死亡率上升趋势;加强结核病防治,强化耐药结核病筛查,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加大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障力度;加强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源头治理,巩固地方病防治已取得的成果,持续做好碘缺乏病监测工作;加强寄生虫病防治,继续巩固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处置,严防登革热等其他寄生虫病的发生,降低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率。持续开展流感等传统传染病监测和疫情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加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强化家畜传染源管控。将慢性血吸虫病纳入医保目录,落实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人的防治与健康管理。力争2025年,全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

4.创建慢病管理医防融合样板

开展县级慢病管理示范区建设。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合作、机构支持、群众响应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和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推动慢性病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强化“医防融合”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实施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推广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综合性防治。加强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实脑卒中、慢阻肺等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管理。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逐步实现慢性病的规范化诊治和康复,提高慢性病诊疗效果。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重点,推进基层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优化常见多发慢性疾病的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流程。到2025年,慢性病防控核心人群知晓率达到75%。

5.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完善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网络,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升职业风险预警能力。引进职业卫生人才,加强县、街道(乡镇)职业卫生监管网络建设,实现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培训全覆盖。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健康保障,在常住尘肺病患者达到100人的乡镇(街道)以及常住尘肺病患者达到10人的村居,依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立尘肺病康复站(点)。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开展健康企业创建,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建立职业病防控与企业监管联动机制,建立企业执业健康责任人制度。推进职业健康综合监管,组织用人单位“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开展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试点,规范职业卫生相关机构服务行为。落实医疗机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监督管理。到2025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

6.强化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阳新县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医院),承担阳新县精神病人防治和管理职能,负责急性期集中治疗。鼓励综合医院建设精神科,提升精神疾病诊疗、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鼓励乡镇卫生院发展精神康复科,负责康复期恢复治疗。持续加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工作机制,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80%以上。

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机制。健全心理服务网络,依托县综治平台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工作室,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促进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衔接。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开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促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在重大疫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依托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

7.强化急救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城乡的县、镇两级院前急救网络。整合急诊急救资源,建设独立指挥型阳新县120急救指挥中心(急救培训基地),负责对辖区内院前急救资源实施“六统一”管理。加强急救网点建设,在枫林、龙港、白沙、三溪、富池等5个中心卫生院设立镇级急救站。距离城区较远的农村地区,在村卫生室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加强院前急救车辆及装备配置,推进救护车和装备精细化管理。到2025年,实现急救中心独立运行,县域内平均服务半径10~20公里,打造城区“15分钟急救圈”和县域“30分钟急救圈”。构建分类救护服务模式,明确界定急救与非急救的业务范围与急救方案,发挥县直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和专科优势,建立新生儿、高危孕产妇、重性精神疾病、传染病等专科急救站。

提升急救能力。建立健全县域院前急救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和统一调度指挥机制,建立院前急救机构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专业救援机构联动协作机制。完善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加强急诊医学科建设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开展“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ー体化管理,建设急救车与院内急救信息实时交互平台,规范院前院内交接工作流程。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全县院前急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开展院前急救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院前急救人员专业素养。广泛开展公众自救互救宣传培训,在主要公共场所逐步投放自动体外除颤器。提升紧急医学救援指挥能力,建立院前应急医学救援队伍,平时开展义诊巡诊、传染病防控、疾病筛查诊治、紧急救援培训等工作,战时开展应急处置。

加快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建设全县“120”指挥信息系统,与黄石市“120”指挥中心互联互通,与全县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建立“120”指挥中心与应急管理、卫生健康、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信息交互机制。推进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车载设备、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实现院前急救信息互联互通。

8.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队伍建设,加强全链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网络,加强监测结果的利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提升监测评估预警能力。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开展并提升食品安全企业备案效率和服务质量。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推进食品营养标准落实,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

(三)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激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动力

1.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力争通过5年努力,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湖北提供有力支撑。

2.加快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巩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加强公立医院党组织建设,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管理体制、运行和监管机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政策。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社会效益、优质服务、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加大医改任务、卫生应急、对口支援以及功能定位落实和分级诊疗实施情况的考核比重。将疾病防控工作纳入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和等级评审。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医院管理,开展绩效考核,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全面构建运营管理体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重点监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比及变化情况,做好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3.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明确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职责和功能定位,畅通双向转诊通道,引导县办公立医院,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治,推进日间手术和日间医疗服务。制订阳新县分级诊疗目录,明确向上转诊和上下分诊的条件。推进阳新县医共体内专家下沉、学科下沉、管理下沉“三下沉”,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平台,落实分巡回医疗、人才下派等制度,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基层就诊率达65%。

大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一是大力推进责任共同体建设,落实国家考核方案,加强对基层诊疗量、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保基金分配等基层指标监测,实行考核问责制度,加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适时适度向社会公布绩效考核结果。二是推进管理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共体人力、设备、财务、后勤等各类资源统一调配机制。三是推进服务共同体建设,医共体牵头医院持续强化业务指导职能,推动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两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共体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四是加强利益共同体建设,完善“总额预付、过程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机制,激发医疗机构控制医疗成本的内生动力;在人事薪酬政策上,落实“两个允许”,继续完善医共体内医师多点执业方式,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基层。

完善家庭医生制度。依托医共体建设,拓展家医签约服务手段,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包,服务包要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结合,调动居民基层首诊的积极性。建立畅通的双向转诊和会诊通道,衔接基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药物的配备使用,减轻患者门诊用药费用负担。强化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功能,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签约服务为基础,积极发挥疾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作用,做好指导、培训等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态变化情况。

4.协调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保制度,落实医保待遇清单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基金筹资机制,实现稳健可持续运行。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创新医保协议管理,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基金监管机制,提高基金安全使用效益。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医药服务可及性。

5.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

建立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协调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基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拨付挂钩,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不低于90%、80%、60%。鼓励县域医共体建立统一用药目录和供应保障机制,建立药品联动管理机制,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保障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全额保障机制,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慢性病种的基本用药规定,衔接基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药物的配备使用,实现乡村两级高血压、糖尿病慢病患者基本药物同目录,方便群众就近取药。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部门会商联动机制,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分级应对。落实国家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强化药品耗材使用监管,加大耗材使用治理力度。

6.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

优化卫生监督体系。编办、组织部落实卫生监督机构参公管理,按照控烟、职业健康等职能增加合理扩增编制规模,加强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落实各类保障。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监管体系。理顺各级卫生监督管理职能,健全手段多样、信息共享、措施联动的综合监管机制。着力整合乡镇力量,在不同层级网格化中植入卫生监管。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进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执法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信息化,积极探索在线监督和非现场执法等新型监管模式,大力推动医保监管、医疗服务监管等行业监管信息联动共享,加强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监管,提升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和监管效能。定期开展信息化办公、快检设备手持终端操作等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素质。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推动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大力加强社会办医监管,与公立医院统一管理。推进和落实医疗机构监管工作联动,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协作。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信用评价管理,推进综合监管、依法执业和信用评价结果统筹运用,建立信用等级与监管分级相衔接的分类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加强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监督。

7.推进基层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

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理清机构职能定位,促进机构间协同发展。合理确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允许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在完成核定任务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深化基层财政保障、人事制度、绩效薪酬、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逐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创新考核制度,将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

(四)构建整合型价值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统筹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引导资源向人才培育、特色专科等薄弱环节配置。鼓励县级医院合作共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上下融合,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大型医院多院区、差异化、均质化发展。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形成“1+3+5”医疗服务体系(1个县域医疗中心,3个医共体,5个县域医疗分中心)。加强公立医院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到2025年,县人民医院创建成为(三甲)综合医院,打造鄂东南医疗区域分中心、县域重症医学救治中心,远程医疗中心;中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挂县康复医院及医养结合医院牌子,打造中西医预防救治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加挂县儿童医院牌子,建设成为三级妇幼保健院,打造危重症孕产妇、儿童重症救治中心。

支持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病理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新型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资源较少区域进行投入,鼓励康复、老年护理、母婴护理等稀缺专科资源发展,与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形成互补。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有资质的中医专业人员、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2.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加速补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大力推进传染病、精神疾病、急诊急救、重症医学、血液透析、妇产科、儿科、老年、肿瘤、康复等薄弱临床专科建设,完善医疗机构呼吸疾病规范化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能力建设。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加强县直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6个,全市临床重点专科14-1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2个,3-5个市级重点专科,县级重点专科20个;县妇幼保健院创建2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特色专科;县中医院建成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推进专科建设错位发展,县人民医院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精神、感染等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县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诊疗,建成中医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中医康复科、糖尿病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县妇幼保健院突出妇科、产科、新生儿科等重点专科建设,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加强与省级三级医疗机构技术协作,强化重大疫情诊治技术支撑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3.强化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健全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发挥资源聚集效应,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传染病病房,用于收治平常状态传染病患者;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通过储备符合“三区两通道”的可转换病房,按照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便于战时紧急转化为传染病区。传染病病房和可转换病房预留肿瘤患者、血透患者、精神病人和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救治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必要医疗设备。增加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一般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

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落实巡诊制度,对疑似、轻症和中重症患者“一人一策”,分别采取相应救治和护理措施,实现分级救治。明确定点医院、非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配备与救治任务相匹配的力量和设备,按照“四集中”要求,实现分层救治。坚持“一盘棋”原则,发挥医共体作用,合理引导患者就近医治、到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就诊,实现分流救治。建立养老、儿童福利、监所等机构特殊群体医疗救治绿色通道。

依据平战结合原则,统筹全县重症医学、急诊、感染性疾病、呼吸内科、职业病、院感、精神卫生、中医药等专家资源,依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设立应急救治专家库,分类组建应急救治专业技术队伍。

4.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

深入推进临床路径,加强医疗服务质控中心建设,健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病种质量控制,建立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等。推进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医疗质量控制动态监测,加强重点科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技术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不良事件预警机制,健全医师定期考核制度,推进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制度。建立不良事件预警机制缩减医院尤其是县办医院平均住院日,降低30天再住院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推进“荆楚卫健清风行动”常态化,持续开展专项整治,促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控制过度医疗。推进医院总药师制度,优化规范医疗机构用药结构,建立医疗机构用药安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实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全覆盖,建立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机制,组织开展重点类别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强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健全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拓展无偿献血模式,确保血液安全,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医警联动,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监管

5.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合理布局诊区设施,科学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探索推行日间手术、远程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使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完善导诊、诊间结算等便民措施。在县办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推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优化医疗结算支付流程,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药品配送服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社工、志愿者服务。

6.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继续推进“平安医院”活动,推进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的“三调解一保险”机制建设,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以群众利益为基础、法律为依托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落实保险经纪公司参与解决医疗纠纷,建立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理机制,依法处理恶性伤医事件,保障群众利益和医务人员执业安全。

持续开展过度医疗专项整治,推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完善过度医疗监测机制,定期公开主要监测指标,控制过度医疗行为,使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五)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健康守门人作用

1.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区域内卫生健康资源、服务半径、人口等因素,科学合理分类构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在农村、县城分别打造30分钟、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推进县域医疗分中心建设,将人口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龙港、枫林、白沙、三溪、富池镇卫生院参照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标准建设成为县域医疗分中心(县级医院分院)。推进紧密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将村卫生室转变为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场所或门诊点,推进学校医务室建设,寄宿制学校、师生600人以上的学校,校医务室建设全覆盖。

2.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改善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配足医务人员。服务人口较多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的发热门诊,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热诊室,设置留观病室,配备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彩超等数字化诊疗设备,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

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增强基层群众满意度和依从性为导向,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实施基层特色专科工程,实现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地制宜建设至少1个特色专科,错位融合发展。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70%以上基层医疗机构具有50至100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20%以上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推广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适宜技术。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重点,全面开展“医卫融合”试点,优化基层诊疗和健康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信息支撑和便民服务作用,有效引导和推进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持续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强化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管理,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信息支撑和便民服务作用,逐步将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依托家庭医生,畅通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相互协作机制,对签约居民实施有针对性、个性化、动态连续的干预措施。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丰富基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内涵,落实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网格化管理职责,建立责任明确、协作有力的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提升传染病发现及报告能力。推动基层公共卫生与应急高效协同,建立传染病防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协作机制,提高先期处置能力。

(六)促进中医药健康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建设形成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县人民医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县妇幼保健院提供中医药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计划,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覆盖率达10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县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实行技术协作模式。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彰显中医药防治疾病特色优势

强化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医药专业技术品牌科室。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提升中医药在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其他恶性传染疾病和疑难病症诊治方面协同作用。健全中医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中西医协同应急救治机制,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

3.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传承。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精华精髓,加强中医典籍梳理和挖掘,完善中医药传统知识鉴定和学术传承制度。完善中医药师承制度,培养熟悉重大传染病救治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人才;将精通中医药救治经方、熟悉重大急性传染病诊疗规范的中医药专家纳入“阳新名医”等评选。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师带徒”工作,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传承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建成10个以上中医传承工作室。强化医教协同,建立健全院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吸引和稳定中医药人才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到2025年,打造阳新县中医药科研以及人才培训、中医药规培基地。

促进中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以县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组建普查队,进一步巩固前期普查成果,摸清我县野生及人工种植的中药资源状况,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野生中药资源,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政府部门给予相应资金补助。推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支持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建设。以中草药种植协会为龙头,大力发展腊米、野菊花等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中药材良种繁殖、种植、深加工产业链,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集聚区。依托劲牌持正堂等企业,加强中医药制剂研发、生产和推广等工作。加强中药制剂中心建设,形成中药制剂统一配送服务网络。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推动中医药开放交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加大中医药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逐步缩小单病种付费标准在同区域、同级别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之间的差距。另外,提高门诊中医药统筹报销比例,凸显中医药特色,为患者减轻负担。

(七)发展生育妇幼老年健康服务,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1.持续推进老龄健康服务

积极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70%。健全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推进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工作,加强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机构建设。支持县中医院医养融合,探索医养改革“阳新模式”,打造医养结合示范区。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老年康复、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特色科室,根据需要设置床位。加大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机构。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症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加强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的能力提升,加强乡镇、社区和居家老年人诊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使用监测,完善老年慢性疾病长期处方制度。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推广适用于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

大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升老年健康服务内涵,做实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加强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强化老年失能、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与干预,组织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强化医养结合信息技术支撑,强化老年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和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智慧平台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完善健康自我管理机制。

2.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推进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填平补齐支持阳新县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重点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后康复等功能业务用房和设备配备,打造专科特色,形成规模效应。加强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强化妇幼健康临床重点专科与保健特色专科建设,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建设。

促进妇女儿童健康。针对婚前、孕前、孕期、产后、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阶段特点,向妇女儿童提供优质高效、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健及常见病防治服务。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提升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服务能力,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推进免费产前筛查,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强化三级预防措施,促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完善阳新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将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纳入民生工程,优化和规范工作流程。实施儿童健康提升行动,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开展儿童眼保健和视力筛查及营养监测,实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和干预项目。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内涵建设,开展阳新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推进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探索影响妇女健康的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完善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产前诊断等重点技术及出生医学证明等业务监管,加强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生殖健康、疾病防治等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加快普惠托育服务发展

建立完善促进托育服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加大家庭托育服务支持力度,加强早期发展指导,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结合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开展新生儿访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均等化,探索整合型儿童早期健康服务。加强普惠托育机构建设,优先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县级建立公办示范性托育服务中心,各镇区建立至少一所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统筹推进多元化、多样化托育服务。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鼓励单位开展托育服务,探索托幼一体化服务,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延伸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引导医疗服务机构和支持社会资本提供高品质母婴保健服务,开办月子中心,开展孕产育一条龙服务。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4.进一步完善生育服务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配套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大生育支持力度,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切实维护群众生育权益。推进生育全程医疗保健服务和生育便民服务,落实优生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关爱,加大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服务力度,推动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和家庭医生签约“三个全覆盖”。健全完善人口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人口信息收集和应用,科学研判人口形势、评估生育政策实施效果。

提升生育服务管理水平。继续深入推进智慧生育建设,提升基层生育服务质量与水平,及时优化调整因政策变化所致的各种办事程序及资料,提高群众办事效率。加强基层计生协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好中央赋予的宣传教育、优生优育指导、生殖健康咨询服务、计生家庭帮扶、权益维护和流动人口服务等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联动,配齐配强村计生协会专(兼)职人员,提高基层协会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八)强化事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1.实施科技人才工程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医学教育。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制定全县、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政策。放宽人才招聘条件、简化程序,落实医疗机构用人自主权。实施儿科、精神科、感染科、康复科和公共卫生等紧缺专门人才、高端杰出人才、基层人才、中医药人才和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卫生人才工程。通过医共体招录医务人员,积极推进“县招乡用、乡聘村用”。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完善人员待遇、财政投入等相应政策体系和培训标准。加强学历提升教育,利用5年时间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额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到阳新县职业教育中心、湖北理工学院等学校进行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历提升教育,争取到2025年,实现50岁以内的卫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95%,全县重点培养20名“富川名医”、30名医院管理人才、100名骨干人才、200名公共卫生医师、200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完善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政策。完善县域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服务人口1‰左右的比例,以县为单位每5年进行动态调整,用好用足空余编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才保障制度,完善医护人员职业保障、评价激励和突出贡献人才职称评审机制,加大表彰奖励,树立正确激励导向。建立符合卫生健康人才特点的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落实“两个允许”,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晋升和个人薪酬挂钩,并向重点岗位、技术岗位、风险岗位等倾斜。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感染科、急诊科等关键岗位倾斜,放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水平,提高紧缺专业人员、业务骨干、一线人员、公卫人员、基层人员、急救人才等的工资待遇,畅通晋升晋级绿色通道,优化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对长期扎根基层和贫困地区的适当放宽学历、资历限制,使薪酬水平不低于当地同级别医务人员水平。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推动县城医共体内人员统筹管理、统筹使用、合理流动。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提供紧缺人才、公共卫生人才与省市级先进医疗机构和人才的学习交流机会。

专栏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01.实施优质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拓宽人才招聘渠道,通过公开招聘、专项招聘、定向引进等,柔性引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名誉主任和特聘专家等高水平人才,采取引进、培养和战略储备的方式,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鼓励引进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临床救治和呼吸重症学科高端人才。

02.实施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立紧缺人才预警和管理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和各专业人才紧缺情况。加大对儿科、精神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公共卫生科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施“招聘充实一批、返聘优秀退休人员一批、临时聘请一批、在岗培训提升一批、柔性流动扶持一批、保障待遇稳定一批”的“六个一”工程,通过重点招聘、公开选拔等方式,实施针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满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每年定期举办人才研修班和培养计划。

0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在县职教中、与黄石市内高校联合设立村医、中医等培训班,为基层培养实用人才。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员配备,同时注重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培养、培训,优化服务能力。实施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全科及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建立基层卫生人才统一招聘笔试平台,实行县域统一考试、集中选岗、调剂聘用,可根据报名、专业分布等情况适当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划定成绩合格线。落实定向招聘制度,按照一定的招考比例,综合考虑工作年限、年龄和执业资格等,采取公开择优的方式定向招聘目前在岗不在编人员和乡村医生。对偏远乡镇卫生院实行“一镇一策”,适当放宽招聘条件。

04.稳定村医队伍。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执行最低服务期限规定,履约情况记入个人诚信档案。推动到龄村医良性退出机制落地,促进与乡村医生职业化相衔接。引导和鼓励村医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延伸服务。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可选配进村“两委”班子,发挥公共管理效能。

05.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畅通预防医学人才引进、培养和能力提升渠道。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注重实践能力,加大病原学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趋势研判等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临床医师晋升公共卫生医师职称。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对接省市人才培训项目和计划,选派卫生应急处置人才和公共卫生医师参加专项培训。到2025年为县疾控中心培养一批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县人民医院、县疾病控制中心和龙港镇卫生院要积极建设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培养一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门技术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

06.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落实全科医生制度,继续实施“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项目。建立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制度。持续推进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加强基层卫生院、卫生室全科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制定和完善全科医生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不断增强吸引力。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每万名居民拥有3-5名合格全科医生目标。

07.加强在岗人员培训。健全基层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机制,有计划地选派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或医学院校轮训学习,组织乡村两级医生大培训,明显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以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各种讲学活动和互联网教学模式方法,持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积极开展各类人才专项培训,组织公共卫生人员现场流行病学、监测、预警、报告能力进修等专项培训。实施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场流行病学等专项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先期处置能力。依托阳新县人民医院综合优势,多层次开展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等健康服务资质培训,鼓励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催乳师、月嫂、育婴师、小儿推拿师、母婴保健师、产后康复师等培训服务。

2.实施健康信息化工程

全面加快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全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实现县、镇(乡)、村三级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公卫、医疗、全员、医保、医药、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基层卫生机构与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开展远程诊疗、移动医疗等业务。努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应用,打造能够满足多方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防范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信息和数据安全,发挥政府督导作用。探索基层卫生信息系统与社区(村)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数据对接,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与其他基层公共服务有机融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硬件、软件提升。

推进智慧医疗惠民服务。大力推广电子健康卡(码)应用,实现“一人一码一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信息支撑,建立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云影像等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加快整合基本公共卫生、签约服务、医院信息系统(HIS)、健康一体机等各类居民健康信息资源,为居民提供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并与医保信息系统的数据联通和信息共享,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强化医保和医疗服务协同。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县直3家医院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院建设,在线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县直医院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生工作站、处方流转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便民服务系统(健康APP、健康微信公众号),实现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咨询、检验结果查询、线上结算支付、线上处方线下取药等四大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区域检验、影像、心电、病理中心,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加快医疗大数据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开展可穿戴智能设备“非接触式”居民健康管理试点。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强化健康相关信息的整合、汇聚、挖掘、分析、评估和使用,实现健康相关数据的自动抓取。探索健康相关信息与医保、农业、生态环境、气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相关信息的协同共享,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监测预警、病毒溯源、流行病学调查、趋势预测研判、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建立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和数据安全。

3.推进卫生法治建设工程

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等地方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依法依规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按要求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不断优化卫生健康领域营商环境。充分授权窗口,减时限、流程、材料,营造最优卫生健康行政审批服务环境。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卫生健康行政审批系统建设,逐步推行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能力。推进其他电子证照建设。

完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加强《传染病防治法》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依法防控工作机制,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监督执法机制。加大对妨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力度,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置措施。对甲类及乙类甲管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病疫情,公安等部门应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溯源调查和疫点(区)的封控管理。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提高全民公共卫生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全民履行疫情防控义务。

4.统筹推进其他工作

坚持以党建引领文明创建,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健康职业精神。组织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富有卫生健康系统特点的行业文化、机关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卫生健康系统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有效运用“四种形态”,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医疗行业乱象,营造良好的行业政治生态。做好卫生健康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

5.投入与筹资

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人口政策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对基层卫生和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足额的专项补助。全面落实对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落实乡村医生待遇和养老政策,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定额、补助和运行经费、一般诊疗费等补助政策,切实保障村医合理收入。逐步增加政府采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类别和数量。合理划分政府的事权和投入责任,推进以绩效考核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方式。完善财政绩效补助制度和现代医疗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强化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明确各项经费具体使用方向和目标定位。对政府举办的医院在2020年以前形成的债务进行摸底、锁定、审核,对符合规划、经同级政府认定的债务,纳入同级政府性债务统一管理并逐步化解。继续执行医疗机构基础建设项目规费减免政策,调整减免项目、标准和范围,将全县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建设项目也纳入规费减免范畴。

落实公共卫生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探索推进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由同级政府根据需要足额安排。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等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考核后给予补偿。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对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投入的支持。落实公共卫生人员卫生防疫津贴、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等政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同级政府予以足额保障。医疗机构承担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考核后给予补偿。加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力度。

探索医疗卫生多渠道筹资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投入”的运作方式推动医疗卫生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完善社会资本营商环境,为社会资本预留发展空间。多元筹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资金,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五、保障措施和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要充分认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生幸福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作用。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能。

建立卫生健康单位与其它政府部门长期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各有关部门做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发展环境。发展改革部门要将符合国家和省支持方向的卫生健康事业建设项目纳入预算内投资计划;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保障用地需求;财政部门要按照政府卫生健康投入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县编办、县人社部门要按标准和规定统筹安排人员机构编制,在人才引进、医学教育、医务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予支持。县医疗保障局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进支付方式逐步精细化、合理化。

(二)强化宣传引导

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增强社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加强社会宣传工作,拓展新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卫生健康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提高社会各界的重视程度。加强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大力弘扬和践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强化卫生领域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网上舆论工作体系,及时回应网上舆情和社会关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发展健康文化,加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宣传基地和文化推广平台。

(三)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价机制

1.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是指导卫生健康领域发展,决定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工程,制定卫生健康重大政策,以及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

本规划经阳新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以阳新人民政府名义发布,任何单位、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涉及约束性的任务指标,必须得到贯彻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

规划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规划目标已明显无法实现的,需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估后,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2.规划的监测

阳新“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及监督制度,定期发布预测和监测报告。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

3.规划的评价与调整

由阳新“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规划的健康开展和有效运行,根据职责分工,建立问责制,落实各项规划要求。2023年底进行中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一定的审批程序进行。2025年底进行终期评估,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

附件:“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附件

“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15年

2019年

健康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岁)

75.86

76.12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0.07

0

婴儿死亡率(‰)

2.01

3.0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02

5.03

卫生资源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千人)

3.91

5.57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千人)

1.34

1.62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千人)

1.82

2.35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家庭)医生数(人/万人)

0.70

1.04

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

40

60

疾病防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8.6

12.6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万)

218.75

203.98

耐多药肺结核可疑者筛查率(%)

未开展

88

肺结核患者系统管理率(%)

90

98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5

93

慢性病系统管理率(%)


69.5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药治疗率(%)

89.67/70.4

96.25/86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


63.53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96.29

妇幼健康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3.8

86.78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86.5

92.90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71.3

41.20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100

100

出生缺陷发生率(%)

1.25

1.31

医疗服务

30天再住院率(%)

5.82

7.38

平均住院日(天)

9

8

县域内居民就诊率

90.73

82.76

基层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量比例(%)

20.75

26.23

病床使用率(%):

97.56

88.16

院内感染发生率(%)

0.41

0.55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13.95

14.03

全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60

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


75

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


70

其他指标

生活饮用水抽检合格率(%)

71.2

73.8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卫生院(个)

12

13

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个)

未统计

125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补助(元)

40

6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