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6年粘虫总体偏重发生,黄淮、华北和东北等地玉米为主的禾谷类作物局部田块高密度集中为害的风险较高,预计全国发生面积1亿亩次。为做好粘虫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粘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4%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粘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加强越冬区和一代粘虫常发区防控,降低其向二代主发区和三代主发区迁入危害;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一代粘虫,控制二、三代粘虫为害水稻和玉米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发生,减少产卵量,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
三、防控措施
(一)重点防控区域和作物
4、5月在江淮麦区重点防控一代粘虫,6至8月在东北、华北、黄淮的玉米,西南的玉米和水稻上重点防控二、三代粘虫。
(二)主要技术措施
1.成虫诱杀技术:(1)性诱剂。用配置粘虫性诱剂的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2)杀虫灯。成虫发生期,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夜间开灯。集中连片使用防效显著。
2.幼虫防治技术:及时防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2)化学农药:当小麦或水稻田虫口密度达2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1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水稻田避免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