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农技推广

2017年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2017-03-31 09:35 来源:县农业局

为有效控制茶树主要病虫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茶树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茶叶质量符合无公害要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二、防控策略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策略。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着重防治重大病虫,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
主要病虫是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茶丽纹象甲、茶小卷叶蛾、茶炭疽病和茶饼病等。
(二)主要技术措施。
1. 茶小绿叶蝉。间作桂花或种植行道树等,秋冬季在园边蓄养杂草,为蜘蛛类、缨小蜂类提供越冬庇护场所,以增强生态控制潜能。虫口高峰期间,适时分批勤采,清除茶行间杂草。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选用以下药剂喷施:茶皂素水剂、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茚虫威乳油、印楝素液剂、苦参·藜芦碱水剂、虫螨腈悬浮剂、唑虫酰胺悬浮剂、甲维·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
2. 茶尺蠖。保护和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蜘蛛等重要天敌,在绒茧蜂羽化高峰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结合茶园秋季中耕施肥,清除表土中虫蛹;放鸡啄虫;其幼虫3龄前有明显发生中心,可进行人工捕杀。在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杀虫灯,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成虫。在茶尺蠖成虫始发期,每亩放置3~5套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成虫,连片使用的效果更好。
当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时,则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剂防治幼虫,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期,用药液将茶树叶层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湿,以充分发挥病毒作用。可选用药剂:茶核·苏云金、苦参碱、噻虫·高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
3. 茶橙瘿螨。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秋末用石硫合剂、矿物油封园。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治茶橙瘿螨等害螨及小型害虫。在茶橙瘿螨发生高峰前期(5月初、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将矿物油按150-200倍液的使用浓度均匀喷湿茶橙瘿螨为害的嫩叶层,予以防治。
4. 黑刺粉虱。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茶园通风透光以抑制其发生。保护和利用斯氏寡节蚜小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等天敌。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羽化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挂诱虫板15~20块。或者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向叶背喷施溴氰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梅雨季节喷施座壳孢或韦伯虫座孢菌粉,每亩0.5~1.0 kg。秋季封园时,越冬虫口偏高田块施用石硫合剂结晶粉、乳油矿物油溶液。
5. 茶黄蓟马。虫口高峰期适时分批勤采,恶化其营养条件和庇护场所,带走部分卵、若虫和成虫。以信息素+蓝色、或信息素+黄绿色诱虫板诱杀成虫。结合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而兼治,或参照茶小绿叶蝉的化学防治。
6. 茶跗线螨。习性活跃,7~8月为高峰期,分批勤采,尤其是结合夏茶的机采。防治药剂可用乳油矿物油。非采摘茶园或秋后封园,则喷施石硫合剂结晶粉、乳油矿物油溶液。
7. 茶饼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种苗。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低洼茶园要清沟沥水;及时分批勤采,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以去除病叶,并使新梢抽发时避过发病盛期,减少侵染机会。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为害状始现时喷施多抗霉素预防,如病情较重,则在10-15天之后再喷施1次。
8. 茶炭疽病。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种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适时采摘。对于重发茶园,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进行防治。
备注:本技术方案所列农药仅供茶叶为国内销售的茶园使用参考,出口茶园防控病虫害须针对出口国的检测要求慎重选择农药。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和产品说明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