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是制约我县小麦生产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近日,县农业农村局制定《阳新县2021—2022年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并通知农技服务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小麦赤霉病因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防治难度大,极易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和真菌毒素(DON)超标,威胁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健康安全。“意见”指出,做好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防控抓做好如下主要环节: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大力推行小麦全生育期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强化监测预警,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科学用药,适时组织应急防控,切实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将小麦赤霉病危害损失率控制5%、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
二是以调整品种布局、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把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关键技术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切实减轻病害发生危害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广抗(耐)病品种,推行种子处理。加强农业防控措施,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等农艺措施,力争一播全苗、匀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同时,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
四是坚持花期预防为主。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动摇,抓住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对赤霉病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5-7天后进行第二次防治,如施药后3-6小时内遇降雨,应及时补治。
五是及时抢收入仓。小麦成熟后,应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采取烘干措施,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再度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张丕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