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乡村建设

枫林镇丹枫入画层林染 盛世昌明百业兴

发布时间:2019-10-16 10:17 来源: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走进历史悠久、风光殊绝的枫林,看不尽古往今来无数动人画卷。丹枫十里,层林尽染,古树参天,清泉汩汩,蜿蜒至劲牌酒家。坡山、国师府、太府第等知名胜地藏于幽深曲径,辉映湖光山色;吴茱萸、腊米、油茶、丹参、杂柑等农特作物栽遍田间地头,轻动摇曳生姿。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鳞次栉比,一处又一处人文古迹默数流年,一代又一代英杰才俊叱咤风云,为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凭添了灵秀之气。

产业强镇发展突飞猛进枫林镇位于阳新县东南边陲,与江西省瑞昌市交界,下辖23个村、1个社区,共2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2716人。全镇国土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万亩,是一个区位优势显著、产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大镇、产业强镇、旅游名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中华诗词之乡”、湖北省森林城镇、湖北省生态镇、黄石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年终目标考核连续多年位于全县前列。

近年来,该镇以吴茱萸种植为主导,同步发展油茶、知母、丹参、杂柑、吊瓜、金丝皇菊、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藏香猪、野兔、稻虾等特色养殖产业,光伏发电等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实施农业产业项目121个,搭建起了全域内多种类、规模化、全覆盖产业框架,切实带动贫困户、普通农户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93家,累计为贫困户家庭创收936.6256万元,帮扶贫困户覆盖率达到75.92%。

吴茱萸是治疗虚寒的名贵中药材,俗称“腊米”,《本草纲目》中记载“横立山脉,盛产吴萸”。400多年前,阳新就有采摘吴茱萸的传统。自2010年起,吴茱萸市场逐渐趋于规范,稳中有升,在一批返乡能人的带动下,枫林镇吴茱萸种植逐渐由以家庭产业园为主导向以新兴经营主体集约种植为主导转变。2012年,全镇吴茱萸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随着县镇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吴茱萸产业成迅猛发展之势。2019年,全镇吴茱萸种植面积达到 19330 亩,丰产园 9675 亩,总产量 787.4 吨,产值达到2.5亿元,成为全省吴茱萸种植面积最大的种植镇区,擦亮了“中国吴茱萸之乡”名片。

与此同时,该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干事为先”理念。大力优化招商运营环境,推动各类项目落地生根,实现了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镇企业单位125家,营业收入达1.16亿元;产业单位数58家,其中劲牌枫林酒厂营业收入达11.73亿元;规上企业5家,个体工商户1317家。最近,新引进了投资1700万元的采石场复垦复绿项目、投资2亿元的神麟山运动旅游项目、投资5亿元的大坡府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3亿元的樟桥旅游景区老年康养项目、投资1600万元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项目,并成功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争取产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

旅游兴起探索枫林模式近几年来,枫林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农旅经济,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特色的景区。其中,劲牌工业旅游荣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年接待游客量5万人次;石田古驿以打造“中国驿站文化”为切入点,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油菜花节和五一亲子游乐节;地心大峡谷景区总投资3.5亿元,将以溶洞为特色吸引八方游客。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新引进总投资2亿元的神麟山运动旅游区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大坡府田园综合体、总投资3亿元的樟桥旅游景区老年康养中心项目,将以强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绿色加工、提升旅游板块、推进人文融合、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落为主要措施,同步带动种养殖、中药材、餐饮、住宿等行业全面发展,力求打造辐射鄂湘赣地区的都市休闲旅游首选地,探索湖北乡镇旅游的“枫林模式”。

脱贫攻坚赢得不俗成绩近年来,枫林镇持续聚焦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克服党员干部厌战情绪,保持脱贫攻坚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一方面,继续强化帮扶责任,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五天四夜”要求,持续开展“六个一”帮扶活动,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另一方面,持续开展扶贫领域大数据核查,清理整治问责各类违规违纪问题,聚焦扶贫工作短板,针对各级检查反馈的问题,制定方案,加强督导,举一反三,强化整改。

今年年初,该镇接受了省第三方评估和交叉考核,7月初又接受了国家扶贫检查评估。近期实施扶贫项目38个,针对易迁户落实人均2亩腊米园和0.05亩菜园地,对五合横岭山、月朗、曾家皂水库实施了农村饮水提升工程,落实农村危房改造31户,落实小额信贷88.8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4次,落实贫困户住院报销623万元,落实教育补贴44.4万元,有力巩固了脱贫成效,提升了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人文兴盛尽显诗歌灵秀枫林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曾在这里屯兵秣马,中唐的元结曾在这里读书养志,宋代的苏轼曾游历至此。清代嘉庆至光绪100多年间,高中的进士举人多达40余人,真可谓“四代五进士、五里五知府”,三步一典趣、五步一掌故。清帝咸丰老师陈光亨的故居国师府、太府第、太史第、广文第等古踪圣迹风貌犹存,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不灭光华。

长期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化保护和诗词文化的发展,先后组织出版文化丛书《枫林古韵》、《枫林印象》、《枫林人物》,深入挖掘枫林历史文化古韵,成立了励志基金会、诗联书画协会、“三本书”编纂专班等协会组织,并举办坐爱枫林杯、西商农博园杯、中华诗词杯等声势浩大的有奖征文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诗词爱好者参与其中,吟诗作赋、弄文舞墨的新热潮在全镇悄然兴起。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枫林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全镇上下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幸福的新枫林而努力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枫林力量。(许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