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阶段是我县小麦播种期,各地要抓好秋播药剂拌种和秋冬季病虫防控工作。春病冬防,加强秋冬季病虫防控,实现小麦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主要防治技术:
1、种植抗(耐)病虫品种。我县是赤霉病常发区,要选择对赤霉病有一定抗耐性品种,如扬麦系列、鄂麦DH16、郑麦9023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2、农业防控措施。播种期落实好农业防控措施是控制或延缓病虫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推行精细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力争一播全苗、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赤霉病常发区,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减轻抽穗扬花期防控压力。小麦条锈病常发区要用人工铲除和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清除杂草。
3、药剂拌种。秋播药剂拌种或小麦种子包衣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和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土传病害重发区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包衣或拌种,防治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等,兼治后期黑穗病等。地下害虫重发区推行辛硫磷、毒死蜱拌种,或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兼治孢囊线虫、苗期蚜虫、麦蜘蛛等。同时,在拌种时加上海岛素、芸苔素内酯或碧护,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逆性(抗冻,抗病、抗旱、抗涝等),提高产量。
4、秋冬苗防治。在苗期纹枯病发生区,要加强监测,及早开展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20 %井岗霉素可溶粉剂或240 克/ 升噻呋酰胺或10%己唑醇悬浮剂等;早期有翅蚜虫可用黄板诱杀,药剂防治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等高效低毒杀虫剂喷雾防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