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站多次田间剥查和田间自动监测点数据,结合历史资料和天气因素分析,预计第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为5级发生(大发生),主要为害再生稻、早稻田。
一、发生时间: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羽化盛期4月26日—5月12日,高峰期5月4日;幼虫孵化盛期5月8日—5月24日、高峰期5月16日;枯鞘激增期5月13日—5月29日,较去年晚四天。
二、主要依据:
1、冬后基数:据县植保站2月25日和4月24日在排市、军垦、陶港等地稻桩剥查结果,二化螟平均冬后基数为9071头/亩,比去年增多288.5%。
2、发育进度:根据剥查结果,4月24日剥查42头,化蛹率59.5%,羽化率7.1%。二化螟整体发育进度较去年偏迟4天。
虫态 | 剥查二化螟(头) | 幼虫 (头) | 一级蛹(头) | 二级蛹(头) | 三级蛹(头) | 四级蛹(头) | 五级蛹(头) | 六级蛹(头) | 已羽化(头) | 已化蛹(头) |
数值 | 42 | 17 | 2 | 2 | 5 | 7 | 3 | 3 | 3 | 25 |
40.5% | 4.8% | 4.8% | 11.9% | 16.7% | 7.1% | 7.1% | 7.1% | 59.5% |
3、自动监测点数据:4月16日—4月24日,田间自动监测点累计诱集到二化螟成虫1117头。
4、种植结构:我县麦稻、油稻轮作面积扩大,种植结构复杂,4月份翻耕灌水灭蛹田块面积相对减少,有效虫源田面积增多,有利于二化螟幼虫化蛹、羽化。
5、气候条件:据预报,4月下旬-5月下旬,我县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1~0.5℃,降水偏少1~2成,有利于二化螟发生危害。
三、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第一次防治时间于5月8日~5月13日,间隔7天后,再防一次。
2、防治对象田:再生稻、早稻田。
3、化学防治标准:每亩有卵块120个。
4、防治方法:第一代二化螟发生重且持续时间长,各地要开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
(1)物理防治:田边安装二化螟性诱捕器诱杀成虫。
(2)生物防治:每亩用100亿孢子/克绿僵菌60毫升,或者每亩用25%乙基多杀菌素(爱多乐)水分散粒剂12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3)化学防治:可选以下一种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①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0毫升/亩;
② 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亮泰、宝剑)悬浮剂40~50毫升/亩;
③ 10%溴氰虫酰胺(倍内威)可分散油悬浮剂20~25毫升/亩。
二化螟虫量多的田块,另加5%虱螨脲50毫升/亩混配,防治效果更好,第一次用药建议在卵块变黑时开展防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