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5.5%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面积。
二、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三代粘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 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等):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药剂复合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等。
2. 玉米鳞翅目害虫防治:玉米鳞翅目害虫包括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在二代玉米螟卵孵盛期,应用生物导弹(赤眼蜂携带病毒技术)防治二代玉米螟并可兼治粘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投放方法为:在7月中旬玉米12叶期(大喇口期)前后,按10×15米等距离将生物导弹(毒·蜂杀虫卡)挂在玉米叶片上或杀虫平台上,亩悬挂生物导弹4-6枚。或者在7月中下旬穗期(大喇口期)选用BT(苏云金杆菌)75—100克兑足量水喷雾防治二代玉米螟并可兼治粘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如玉米植株高大,可采用无人植保机进行防治。
3. 蚜虫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100克或或25%吡呀酮20克兑足量水喷雾进行防治,如玉米植株高大,可采用无人植保机进行防治。
4. 瘤黑粉病防治: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使用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
5. 纹枯病防治:使用药剂重点防治玉米基部,保护叶鞘。可选用24%井冈霉素A(菌刀)每亩20—40克兑足量水喷雾进行防治。
6. 大、小斑病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4%井冈霉素A(菌刀)每亩40克兑足量水喷雾进行防治,连续使用2次。
7. 锈病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65%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 1500倍液兑足量水喷雾进行防治,7-10天喷雾1次。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三)苗期害虫防治技术。玉米苗期,根据二代粘虫、蓟马、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四)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中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杆作物喷雾机和飞机喷药防治技术,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五)赤眼蜂防螟技术。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2至3次统一释放。不同地区应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