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据我站在半壁山、荆头山、军垦等地调查,结合小麦长势、气象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县小麦赤霉病4级发生(中等偏重),局部5级(大发生),感病期在3月28日-4月上中旬。
二、主要依据
1、菌源量:赤霉病菌源(子囊壳)主要藏匿于春季稻桩基部,县植保站3月18-19日在半壁山、军垦等地干枯稻桩调查,赤霉病稻桩带菌率为8.5-18.4%,平均13.1%,稻桩株带菌率为0.7-1.8%,平均1.1%,菌源广泛存在。
2、气象因素:据气象部门预测,3月-4月,鄂东南降雨量300-350毫米,比常年偏多1-3成,平均气温14-15.5℃,比常年偏高0.1-0.5℃。春季雨水偏多,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概率高,有利于赤霉病流行危害。
3、苗情长势:2月上旬和下旬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小麦苗期正常生长,抗逆性下降。各小麦品种生育期不一致,赤霉病重发风险大。
4、品种抗性:我县种植小麦品种有:宁麦资218、光明麦系列、华麦系列、扬麦系列、红麦系列等,有的对赤霉病抗性普遍不高。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小麦迟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更重。
三、防治技术
各镇(区)应当在3月下旬~4月上旬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开展统防统治,把赤霉病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
1、加强农业防治:清好“三沟”(厢沟、围沟、中沟),降低田间湿度,促进小麦正常生长,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方法:施药时间在3月底~4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做到“见花打药”,遏制病害流行,隔5-7天再喷药1次。做到抢晴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30%丙硫菌唑45毫升/亩、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60克/亩、30%醚菌•氟环唑悬浮剂5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者采用植保无人机喷雾,每亩用水1.5公斤。也可选用20%氟唑菌酰羟胺50毫升/亩、75%肟菌·戊唑醇20克/亩等药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